9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走村直播看脱贫》大篷车开进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这里位于武陵山深处,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如诗如画的十八洞村,让人如临仙境,婺源式乡村建筑、层叠的梯田、望不到边的绿色,更让我们感受到美丽与幸福的意境。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这里带给了我们巨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它其惊人的“蝶变”,让我们见证了一个脱贫奇迹。
今天,十八洞村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洋溢的笑脸、蓬勃发展的产业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曾经想象的一切美好,都在十八洞村村民的好日子中兑现了。
无疑,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村级样本”,要更好地探寻精准扶贫的“脱贫密码”,就需要我们对十八洞村的理念、方法、行动有更全方位的解密,才能把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金点子”,变成更多地方脱贫致富的“金种子”。
“人民至上”是十八洞村一以贯之的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变贫困、安居乐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更细微的角度而言,吃得饱、穿得暖、有余钱、有工作、有生活,这些都是群众最朴素的幸福追求。在十八洞村的扶贫过程中,这样的幸福追求,也始终是扶贫干部的努力方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导下,他们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依靠党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美好追求变成现实。
“精准扶贫”是十八洞村始终坚持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如今的十八洞村甩掉了长期压在头上的贫困帽子,2019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4668元。没有对一个地方入木三分的了解,就难以找到精准扶贫之法,只有扎进这片土地,走访了解,深挖特色资源,严格把握好标准、规范好程序,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精准施策、精准破题,才能让扶贫办法与群众的想法同频共振,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好群众的心头难,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扶贫攻坚中去,加速脱贫步伐。
“担当负责”是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行动。“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十八洞村,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背后,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让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驾齐驱。这些扶贫的好想法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就在于当地党员干部的担当负责,不把扶贫的工作挂在嘴上,而是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想方设法地帮助贫困群众致富,自然能换来脱贫致富的好成绩。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成功样本”,这里面也揭示了精准扶贫的“成功密码”,要在物质上脱贫,也要在精神上脱贫;要善于谋划,也要善于落实;要干部努力,也要群众助力。唯有全局着眼,细处着手,才能如期实现脱贫任务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婧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