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下村走访时听闻了一位农民群众的“忧虑”。他今年63岁,丧偶已有2年,自己身体不算好,需长期吃药。并且唯一的女儿远嫁外省,无法照顾自己。加之自身年事已高,想要外出务工却难寻工作,只得在家从事简单农活。面对自身的难题,老汉忧虑于现在虽未陷入贫困之中,可随着年龄增大,生活会越过越难。
这位“忧虑”老汉的情况在农村并非个例。当下一些年龄处于55-65岁左右的农民群众正遭遇这场“中老年危机”。他们子女大多为了发展远离家乡,在城镇里定居生活,通常只有在节假日以及特殊情况才会返回老家,对父母的关心也只能通电话、开视频“嘘寒问暖”或是寄回一些补贴与物品,难以在生活、生产上真正搭一把手。
同时,作为父母的他们更不愿意麻烦与打扰子女。并且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外出务工渠道较窄,养殖耕作成为了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可随着时间推移,拿锄头的手也会乏力,掌握的耕种经验也将落后于时代,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更有甚者物质与精神上存在致贫、返贫的风险。
面对农村中老年人群的“忧虑”,显然不能置之不理。那么对症下药、根除病根,才能真正让贫困远离农村,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解局之钥关键在于发展,不让农村与农民割裂开来。毕竟发展能够带来众多好处,其中“固人”功效最能药到病除。留住人,尤其是留住青年人,意味着农村中老年群众的子女们可以在家乡改善生活,追寻梦想。如此既能让父母老有所依,又能为地方发展提供建设力量。
前不久美团所推行的“新起点在县”模式,面向贫困县再提供20万个骑手岗位。这种扶贫模式为农民在家门口提供了新岗位,也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没有割裂农村群众与农村的纽带,不是某一方单向施恩、而是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当成整体的“在地扶贫模式”;更不是美团这样的企业给一个地方投多少钱,而是互惠共赢的全身心投入。如此就能让地方脱贫致富,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也让农村中老年群众有了倚靠,精神上更有了寄托。
当然,对于子女离得较远的情况,发展也能为这群“忧虑”群众量身定做他们适合的工作,让他们老有所为。比如引入无人机的“飞播技术”,改变传统播种模式,实现高效增产,又解决了“用工难”,真正用新技术帮助上年纪的农民群众克服年龄大、身体差、技术无困境。此外,发展亦能带来良好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医疗、娱乐休闲、转移性收入等标准,让他们能在物质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文化,实现老有所乐。
总之,化解中老年农村群众的“忧虑”得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案,这考验当地干部们抓发展的手艺。不过只要能化解群众的“忧虑”,就是最好的成绩。
来源:红网
作者:吴诗苑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