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拾究之路|红船精神②:石库门飘来真理的味道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2020-07-09 08:40:0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近百年犹未老,一世纪正青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以初心与使命的火炬,点亮了一个个精神坐标,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再到抗洪精神、抗疫精神……

拾究党的创新理论根源,赓续红色基因里不竭的时代力量。今日《拾究之路》专题推出“红船精神”系列之二。

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_副本.jpg

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视觉中国供图

马克思17岁时写道:“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共产党人的灵魂,不因肉体消失,而因真理不朽。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炼红船精神内涵时,特别强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一名共产党人,只有为真理不懈奋斗,才会诞生永恒的力量。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不仅表达党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艰辛甜蜜,同时也隐藏着一个动人的初心故事。

他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

1920年早春,浙江义乌山区。在分水塘老屋柴房里,一盏油灯、两条长凳、一块铺板,陈望道坐在稻草上,埋头翻译。身边摆着《共产党宣言》英译本、日译本,《英汉辞典》《日汉辞典》。

寒风刺骨,倒灌进破屋,灯光欲灭。而陈望道心里,却涌出无限光亮。

“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

母亲端来粽子,配上一碟红糖。母亲来收碗碟,却见他满嘴黑墨汁,原来他沉浸在真理的甜味中,错把墨汁当红糖蘸食。

至暗时代,无数像陈望道一样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将初心化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2.

大道不孤,必有邻。陈望道只是众多抱薪者之一。

进步青年们聚集于上海石库门,坐着黄包车,奔走于上海滩各界,办刊物,开印刷厂,研究推广马克思主义,留下许多“划时代”里程碑之地:《星期评论》所在地三益里17号、建党大业筹备处老渔阳里2号、《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地成裕里、“一大”代表驻地延庆里、“一大”会址树德里……

正如《共产党宣言》开篇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这个“幽灵”让中国进步青年觉醒,共同完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0年8月,《宣言》首译本在石库门出版,迅速点燃时代热血。

毛泽东多年后谈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好思想如刀、如剑,刺向黑暗世界,辟出一道光明。从此,中国革命者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有了思想武器和人才准备。

VCG11426587990_副本.jpg

来自石库门的进步刊物。视觉中国供图

3.

陈望道苦译之时,一辆骡车悄然出京。

骡车上坐着一个北方“大胡子”,一个头戴毡帽的南方客。“大胡子”一身帐房先生打扮,沿途张罗,南方客则不露口音。

这两人正是李大钊、陈独秀。为避开反动当局对陈的追捕,李大钊乔装成掌柜,亲自护陈出京。骡车上,二人积极商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大事。

陈独秀平安抵沪,住进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个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在此诞生;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建成。

伟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破土、萌芽、壮大。谁也想不到,一次骡车会谈,凝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契机。会谈后,两人分别建成京沪两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奠定了党的雏形。

4.

上海石库门,见证了真理诞生的样子和党创建的图景。

从石库门通向嘉兴红船的路,短至几小时,却延伸百年。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真理的味道,也在前赴后继的奋斗中,日益甘甜。

战火硝烟中,夏明翰等无数革命先烈血荐轩辕,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誓言;和平建设年代,“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沙丘埋忠骨,死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平凡生活里,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一辈子跟党走”……

红船精神筑起历史长堤,凝成钢铁意志,绽放在今日大地。

脱贫攻坚最难关口,“累死的好书记”郭秀明说,“共产党要领群众奔富”“挖穷根,关键培养好咱的孩子”;疫情防控阻击战,“抗疫局长”张辉倒在疫线,更多党员前仆后继,“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疫情不控制,我们不回来”。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横在面前,需要我们擦亮初心,自我革命,奋斗不息。

儿童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前放飞彩球.jpg

儿童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前放飞彩球。视觉中国供图

5.

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时间煮雨,初心如磐。历史在辩证唯物中前行。

从红船启航,到今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红船精神指引中国前进,而石库门飘来的真理,正不断结合中国实际,走向更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今日时代,拓出的又一个壮丽史诗。

“拾究之路”系列文章:

拾究之路|红船精神①:一群湖南人的时代首秀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7/08/76044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