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综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2019)》出版发行

来源:红网 作者:谢瑾岚 杨顺顺 刘敏 罗黎平等 编辑:刘艳秋 2020-04-16 17:53:05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2019)》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瑾岚领衔的绿色发展团队集体攻关,历时一年多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年度系列报告的第二本,由“评价篇”“案例篇”和“附录”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评价篇”继续发布“长江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3大板块、11省(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对策思路进行研究。同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湘江流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推出“湘江指数”,并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湖南位势与对策方向进行研究。“案例篇”选取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流域综合治理、湖区湿地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产业扶贫等层面,对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与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与提炼。

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评价。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多层级时空面板数据,采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AHP-GRAP)联合评价法,分别对整个流域及其东中西部区域和所属的11个省域逐层展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总体情况和分项指标的测度与评价。通过不同区域层级及发展维度的测评结果,数据化图表化精准展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空间维度上的横向对比和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进的重要特征,突出2016、2017年所呈现的新特点及新态势,客观全面地反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历史轨迹、现状特点及未来走势,展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建设成效、障碍因素及其着力方向。

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现实研判与对策思路。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经济结构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创新驱动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应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一是修复生态环境,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强化创新引领,提高绿色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四是加强协同发展,完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五是开发绿色空间,创造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湖南位势与对策方向。2011-2017年间,湖南绿色发展总指数从42.43提高到55.14,年均增长4.46%,自2016年开始,跨越了50的分界线,迈进中等发展水平。其中绿色增长度指数7年上升14.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21%;绿色承载力指数7年上升12.8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71%;绿色保障力指数7年上升8.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48%。但湖南绿色发展水平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靠后,2017年,湖南省绿色增长度指数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排第六位,绿色承载力指数排第十位,绿色保障力指数排第七位。未来必须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驱动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拓展开放合作领域,促进绿色开放崛起;推进“一湖四水”综合治理,加快提升绿色承载力,加大绿色投入力度,着力提高绿色保障力。

四、湘江流域绿色发展双指数评价。构建涵盖绿色经济、绿色生态、绿色制度等各层面的湘江流域绿色发展指数,采用纵向累计指数反映全流域时序上的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变动情况,采用横向对比指数分析流域8市绿色发展各层面的优劣势。从纵向指数看,2013年以来湘江指数由100(基数)增长至2017年的159.53,呈稳定上升态势;其中绿色承载力指数提升最高,达到基数的2.20倍,其次是绿色增长度指数,达到基数的1.51倍,而绿色保障力指数提升较慢,仅为基数的1.13倍。从横向指数看,近年来流域8市绿色发展水平形成了以长沙为代表的领跑型,以株洲、湘潭、岳阳、郴州为代表的紧跟型,以及包括衡阳、永州、娄底的追赶型3类,郴州、衡阳两市横向对比总指数的位次上升较快。

五、流域综合治理的“湘江模式”。自2008年以来,湖南加大了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步伐,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也走出了一条大江大河治理的新路。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谋划流域综合治理的“路线图”;二是坚持高位推动,形成流域综合治理的“任务表”;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打好流域综合治理的“攻坚战”;四是坚持制度创新,突破流域综合治理的“瓶颈口”;五是坚持立法先行,点亮流域综合治理的“红绿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给全国其他大江大河治理以及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生态文明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强化执行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短期攻坚与久久为功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六、湖区湿地保护的“岳阳模式”。近些年岳阳市在洞庭湖湿地保护上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区湿地保护模式。其主要亮点包括:出台湿地保护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强化对湿地破坏行为的铁腕整治,强力推进境内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实施精准规范化管理,在重点湿地保护区域实施封闭化管理,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科学调整,建立综合行政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能力,积极搭建生态保护的科研平台。其经验做法为我国乃至世界同类地区湿地保护提供了示范样板。

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郴州模式”。郴州市通过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立法保护、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着力推动水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体系、积极培育水文化繁荣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构建了山水林田湖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文明体系,建立了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机制,走出了一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齐头并进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世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现实样板和典型经验。

八、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模式”。常德市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城市黑臭水体和内涝问题,以大中小海绵融合构建、精准监测智慧管控、建立高效系统保障等为抓手,探索出穿紫河的“城市内河系统治理模式”、老西门的“棚户区黑臭水体综合改造模式”、滨湖公园的“湖泊水生态治理模式”、芷兰小区的“老旧小区积水治理模式”、紫菱路的“道路雨水调控模式”、“两校”的“新建院落排水系统建设模式”,以及柳叶匣和花山匣的“水系联通和水系安全模式”等七大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在体制机制、投融资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山、水、城相融可持续发展的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九、生态旅游扶贫的“平江模式”。平江县在全域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汨罗江为纽带,以“三山一寨”(幕阜山、福寿山、连云山和石牛寨)为重点,全方位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全域旅游共建、共融、共享,尽最大可能让贫困人口纳入旅游产业开发版图,探索贫困地区的“绿富双赢”之路。通过实施全域环境治理、全域旅游开发和全域扶贫脱贫行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脱贫致富成效明显,形成如自然资源型、城郊休闲型等典型发展模式,为湖南乃至全国生态旅游扶贫提供了典型经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该书体现了对党中央、国务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致力于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探索。

来源:红网

作者:谢瑾岚 杨顺顺 刘敏 罗黎平等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4/16/70789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