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阳老农眼中的宋太祖

来源:红网 作者:雷树德 编辑:刘艳秋 2019-12-27 17:08:07
时刻新闻
—分享—

由衡阳市驱车往西一个多小时,经过不少崎岖山路,到达衡阳县湘西草堂。它的主人翁便是生于距今四百年前的王夫之。住在草堂时的王夫之已经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自号船山病叟、南岳遗民,生活上贫病交加,政治上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时时监视。

王夫之忍受了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困苦,行为上十分低调,与老农相似,谢绝外界名公巨卿学者们的一切交往。实际上,他的一生行迹也只到过南方数省作短期漂泊,他的读书范围也没有顾炎武读遍天下书的豪气,他的学问研究更没有朱张会讲、鹅湖论道那种互相探讨的机会。

但是,这个衡阳老农,在荒山野岭,在孤灯破桌上,凭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敬,凭着对于大明王朝顷刻灭亡的创剧痛深,经过刻苦钻研,将平生几十年所学所思所感写成了数百万字的不朽著作,被当今的学者称之为世界学术的高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引爆雷管。其中有一部史论著作《宋论》,共十五卷,以大宋王朝历代皇帝为纲,系统论述了宋朝三百余年治乱兴衰的历史原因,用以作为后代治国理政的历史龟鉴。其眼光之独到,论述之精深,发人深省,令人沉思。此处以他评论宋太祖赵匡胤为例,略见一斑。

王夫之认为:自古受命于天而为帝王,首先是要道德高尚,能感化万民,如商代和周代;其次是要有武功,足以平定暴乱,救民于水火,如汉朝和唐朝;而宋代,则是既无德也无功。宋太祖赵匡胤起于行伍,两代为小将,在乱世中浮沉,他们的姓名连一般人都不曾听说,何况其道德恩泽能惠及民众呢?赵匡胤虽然跟随周世宗柴荣,但是东征西讨并没有建立什么大的功劳,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曹操甚至刘裕等的功业。

但是,赵匡胤最终获得了上天的非常之命,一统天下,使得宋初百年海内承平,号称盛治,足以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比美,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夫之认为:这是因为赵匡胤在取得政权后的敬畏心理:敬畏天命,敬畏民心,时刻对自己有所警惕。因为有所敬畏,所以一旦处于九五之尊,就有惶惶不可终日之势。他的权威本来不重,所以不敢随便轻征远方;他的资望本来不高,所以不敢傲慢地对待勋旧大臣;他的学问本来不多,所以不敢刚愎自用,轻视饱学之士;他的恩德还没有惠及大众,所以不敢用严刑重法来督责吏民。由畏惧产生谨慎,由谨慎产生节俭,由节俭产生慈祥,由慈祥产生平和,由平和产生文治。赵匡胤正是采取了这种敬天畏民、谨慎宽和的政策,从而使海内安定、社会重新发展起来。用今天的话说,与其说是受命于天,不如说是顺应了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不宁、人心思静的现实要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总是要体现万民百姓的终极利益。如果说,社会不能产生像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那样的英主,那么,能够出现宋太祖这样的贤主,人民也是乐于接受的。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方面,王夫之主张建立一套简要有效的上下互相信任的君臣体系。皇帝的首要任务是任命忠诚的大臣,聘请端正博学的师儒,选择贤能的官吏。大臣是皇帝的心腹,师儒是皇帝的耳目,官吏是皇帝的手臂手指。合为一身,众用皆备,皇帝真正要关注的,不是天下千百名官吏,而只是身边极为重要的数人而已。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武夫出身的赵匡胤对于知识分子特别重视,给他们的待遇总的来说是强于历代,也就使得宋代文人学士群星璀璨,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王夫之也严重批评赵匡胤的猜忌之心。由于他是通过兵变而获取政权的,因此他总是提心吊胆,唯恐别人起而效尤,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过度猜忌和防范,是宋朝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由于要提防篡位,赵匡胤设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又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还制定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种弱兵制度,从而使得各种权力集于皇帝一身,没有任何与他抗衡的势力。这种主强而臣弱的体制,虽然遏制了朝廷随意变更的危险,但是也着实产生了内耗,严重抑制了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宋代的人才济济,军事人才、军事思想本来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却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败北,不惜以纳贿称臣求得暂时的苟安,最终国土日削,以至于灭亡。读史如此,推求治乱兴衰之故,不能不掩卷三叹。

来源:红网

作者:雷树德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12/27/64401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