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再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红网 作者:郭婷婷 编辑:陈晓丹 2019-11-19 15:53:01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下,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入巩固深化的关键期,全党正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为了更好地反思与自检,激励自己将主题教育成果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基层工作中,我又重温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是每一名基层年轻干部的必修课。初读时只觉习总书记当年的不易和不平凡,再读时已能更深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为基层干实事的崇高。习总书记的经历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能让每一名基层干部以此来反观自己;习总书记的经历也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终身。

爱民之心感人肺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个真正能干出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必定是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干实事的。也正是因为其心系百姓、造福群众,才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习总书记就是这样的人。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初到梁家河时不到16岁,从北京来到农村,面对梁家河的乡亲,他从来没有来自大城市的优越感,而是真心实意相待。村民石春阳同志讲到:“他喜欢看书,而我们村里人大多不识字,他就经常给我们讲书本上的知识,他也向我们打听农村的情况,农活怎么干,庄稼怎么种。”习总书记的这一举动足以看出他真心想要融入这里,学习农村的一切,并与百姓成为亲人。他将这份心意付诸行动,带领百姓建沼气池、挖井、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真正改善了这里的生活。离开这里后他也始终心系梁家河,牵挂这里的乡亲,乡亲遇到困难,总是尽力相助。习总书记对基层群众的深切情谊令人动容,作为基层年轻干部,我们也应积极向总书记看齐,把群众看作亲人和知己,思其冷暖,干事创业也必然会更有目标和激情,更能有所作为。

崇学尚读引人深思。在书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被问及对习总书记印象最深的点时,都会提到他的爱读书、爱思考。他带到梁家河的两箱子沉沉的书让所有人都感到讶异,继而赞叹。村民梁玉明同志称他有“书瘾”,足以见得他对读书的热爱程度。他不仅爱读书,也有好的学习习惯。曾与习总书记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黑荫贵同志讲到了一个细节:“凡是那里门上的对联,不管是峨眉山寺庙里的,还是青城山的,他几乎都很认真地抄写下来,然后细细品味。”一个小小的举动足以见得习总书记的勤学善思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求。欧阳修言:“立身以乞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杰出的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才能与他一以贯之的崇学尚读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作为基层干部,看到这些细节更加找到差距。我们要时时对照,深刻反思。要不辍学习,不断思考。扎扎实实向书本学,夯实理论基础;兢兢业业向群众学,了解群众所需;勤勤恳恳向实践学,精通各项业务。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利民本领。

克服万难鼓舞人心。根据何毅亭同志的总结,“年龄小,条件差,待的时间却是最长”,习总书记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可见一斑。一方面,梁家河的生活条件苦,戴明同志直言:“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梁家河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落后,吃穿住行的条件都极为艰苦。另一方面,习总书记当时面临心理上的痛苦。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家中状况给一个10多岁的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然而习总书记在面临这些时却表现出极大的淡然,他尽全力融入当地,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带领当地百姓过更好的生活。对于不公正的对待他也并没有表现出愤怒不满,继续踏实苦干。“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要干事业便不能害怕吃苦。习总书记克服万难的经历给我们基层年轻干部带来了深刻的鼓舞。尽管当下基层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但是我们再难也不会有当时的习总书记难,我们要坚信,不论工作生活遇到怎样的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轨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需要不断温习回顾习总书记的经历,在学习品读中汲取力量,收获启发。它既是精神食粮,也是行动指南,指引、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勤习本领,不问得失,不惧风雨,担当作为,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郭婷婷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11/19/62455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