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毫围绕湖南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红色热土新征程 中部崛起新湖南”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专场新闻发布会。无数镜头聚焦活力迸发的湖南,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创新开放的新湖南。新湖南、湖南兴。《中国3分钟》湖南系列专题,首期聚焦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用十八洞村“蝶变”回答了“扶贫济困的全世界疑问”;而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将互“湘”发展,促进“非”跃,传播“中国声音”。
说到湖南,首先想到的是湖南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两张名片,一个平台。两张名片是:毛主席的家乡、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一个平台是: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举办中非经贸博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第一个行动的第一条举措,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唯一的经贸活动平台。
“敢为天下先”是外界对湖南人最高的评价。近代,成百上千卓然命世的雄杰,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成为近代中国的“火车头”。他们同赴时艰,共纾国难,从未有过畏惧和退缩,因此就有“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之说。湖南人的血液里面流淌着创新的元素,如果说“敢为天下先”是湖南的天然禀赋,那么“敢为天下新”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与提升;如果说“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咬定青山”的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善开风气之先的精神风貌,那么“敢为天下新”就是一种“谋定天下”勇立时代潮头,敢于开拓、勇创一流的智慧担当;如果说“敢为天下先”是一种甘冒风险、直面挑战的胸襟,那么“敢为天下新”就是一种敢于尝试、不惧改变、敢于败中求胜的气魄。
湖南人天生有着创新的“精气神”,“湖湘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没有文化创新,创新引领就会失去根和魂,所以湖南人发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兼收并蓄”的包容理念、“推陈出新”的开放理念。这样的创新,让更多湖南“绝活”薪火相传、更多湖湘大师竞相涌现、更多“湘品”“湘业”走向世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湖南地处中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区位非常好,并拥有丰厚的人口红利。近年来,三湘大地大力打造“省外大通道、省内大循环”的综合交通枢纽,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末,湖南实现GDP3.64万亿元,居全国第八位。产业活力不断迸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吸引着物流、人流、资金流不断聚集。
从政策背景看,湖南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率先成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湘南、大湘西等多个区域经济板块,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南发展构成有力支撑。特别是去年获批的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标定位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更为湖南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新湖南,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全方位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真正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湖南最靓丽的名片。
新湖南,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贫困县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湘西猕猴桃、龙山百合、靖州杨梅……都成了贫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近7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了穷窝。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今日湖南信念如磐,自觉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融入时代气质,传承红色文化,凝聚红色力量。今日湖南,“湘”当好看!
文/贾建荣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