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博览会系列品读之二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这是历史的铿锵结语。
1939年春天,延安,两个目不识丁的小八路偶遇毛主席,毛主席一笔一画,在手心写下“毛泽东”……不久,延安推行义务教育,农村妇女、儿童兴奋地走进学堂。全国扫盲运动,就此埋下伏笔。
从1949-1969年,全中国共有四次扫盲运动,到2002年,全国文盲率已下降到6.72%。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
南苏丹的孩子盼望上学。(资料图)
扫盲之剑横扫愚昧,改变贫穷,“扫”出了一个全面崛起的东方大国。而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人们像撒哈拉久旱的植物,期盼着一场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甘霖。
东非内陆国家南苏丹,历经多年战乱、动荡,在废墟里建国,经济、医疗、交通全面落后,教育几乎从零起步,文盲率高达七成。
废墟里没有国家教育体系,没有自主教材,如何重建?南苏丹一筹莫展,热烈期望有扫盲经验的中国“老铁”,帮他们“重塑一个我”。
2014年6月,南苏丹教育部门密切接触中国湖南的中南传媒。两年多后,由中国商务部立项主导、中南传媒具体承担的“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在南首都朱巴正式签约。
南苏丹骨干教师到中国培训。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重塑”,囊括南苏丹教育顶层设计、教师培训、教材开发、教材印刷、ICT培训中心建设等板块,不仅为南苏丹重建教育体系,同时解决了中小学教材无规划设计、来源混乱之虞。
跨洋援非!中南传媒迅速集结专家团队两赴南苏丹,结合中国教育经验、国际教育趋势,设计出一个以信息技术带动基础教育的“南苏丹模式”。中国顶尖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团队与南苏丹合作,倾心编写数学、英语、科学三门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和教师用书。
大批南苏丹教师、课程开发人员、IT技术人员、学校管理者、教育官员前往中国受训,学成后带着先进教育理念归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南苏丹文教建设中。
一幅全景式教育蓝图,让南苏丹触摸到世界的轮廓;而了了分明的路线图,又将蓝图落实为稳稳的行动力。
援南苏丹项目第一期教师培训开班仪式。
至2018年7月,中国首次为国外编写的84种、130.4万册教材全部交付南苏丹教育部。湖湘智慧之花,漂洋过海,在万里之遥的南苏丹璀璨绽放,让饱经苦难的南苏丹看到光明和未来。
“南苏丹模式”拉开“教育援外”的序幕。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助跑非洲教育,为他们驱散文化沙漠,灌溉出盎然绿洲。
“南苏丹模式”也拉开湘非友谊的新篇。点亮心灯,传递智慧,南苏丹人深情地说:“湖南人在我们心中有不一样的位置,我们对湖南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以前,我们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东方。今后,我们不看西方,只看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中南传媒编写的援南教材。
一个发展的非洲,需要钢铁、建筑、公路等硬支持,更需要知识、智力、志气的软帮扶。“教育援非”春风化雨,不喾于一记神助攻,以知识培铸非洲民族之魂,成为“一带一路”文教交流的典范,成为中国价值观“走出去”的深刻实践。
6月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将于6月27日至29日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53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以及中国28个省区市将设立独立展馆,并将举办14场活动和1场展览,多角度、深层次交流和探讨中非经贸合作的新路径、新措施。文化教育,是中非经贸合作和中非友谊长存的根基,人们期待着中非展开更多文化教育合作,让“南苏丹模式”在更多非洲国家生根发芽。
张艺谋有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农村、贫穷、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小则关乎教育责任,大则决定民族兴衰。放眼世界,亦是最朴实的普世教育观。从中国的“一个都不能少”,到非洲的“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文教的非洲实践,正在得到世界更多国家的认同。
全人类同有一个命运。复兴的中国离不开非洲,发展的非洲更离不开中国。在同一个地球守望相助,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共情。
文/陈晓丹 音频编辑:曾慧 朗读:曾珊
中非经贸博览会系列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