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孩子总害怕跟妈妈逛超市,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一次逛超市时,孩子的鞋带松了,妈妈蹲下身子时突然发现,以孩子一米左右的高度来观察,只能见到大人们甩来甩去的挎包,动来动去怪吓人的“腿林”。这些“不明移动物”,令孩子安全感缺失,自然畏惧了。
与孩子修好,长沙正在量身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一系列“从一米的高度看世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理念,日益内化成星城关爱孩子的细心表达。
将儿童权利与可持续发展熔于一炉,“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发源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外已“起跑线上”抢跑,比如日本,公共场所常见“家庭友好型公共空间”,婴儿休息室是商场、景点的标配;一些购物中心辟有婴儿喂食区,备有热水器和微波炉。在加拿大温哥华,政府要求四分之一的住房,必须设计为家庭友好型住房,住宅周围半英里内有学校、日托中心,以及各式公共场所供孩子们聊天、交流。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长沙已冲刺四年,拿出了“三年行动计划”,从儿童视角用心雕琢。5月30日,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见证了长沙市儿童福利院把“儿童友好”元素,嵌进至规划图纸的各个细节,插座高度、地面墙面材质,都能呵护孤残儿童的身心。
关注一些细微点,是“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成败关键。城市细微处都应体现出对儿童的关怀,如银行柜台是不是太高,小朋友可不可以自己去存取款;海洋公园的鱼类名称下面有没有拼音等……儿童需求最精细,以此为指针,倒逼城市建设不可粗放,必须精雕细刻。
儿童虽是城市小主人,却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没机会参与决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可以被忽视。随着“全面两孩”时代的到来,成年人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重视“小儿之见”,激发孩子主人翁意识,使城市让儿童更幸福。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让成人视界能蹲至“一米高度”,从大处着眼、从细节落地,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服务儿童,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更加宜居的过程。
有孩子曾自信地向成年人们宣告:“不听小孩言,吃亏在未来。”如果一座城市能尊重儿童,持续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城市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就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余波
来源:红网
作者:余波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