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纪委通过梳理网言网语,曝光了许多地方整治形式主义方面的乱象:以往涉及多个单位、多个部门的会议,一般都会发文件通知,但现在一些地方,会照开,变“文件通知”为“短信通知”了,美其名曰“整治形式主义,少开会开短会”。试问,这种做法我们的会议减少了么?不过是“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
事实上,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少开会少发文只是一个方面,真正目的是为了将繁琐的、无所谓的工作省去,而不是虽然会议少开,但无所谓的事情不少做。而有的地方,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会议少了,但实际上该少的工作一样没少,没有“文件通知”却增加“短信通知”,没有会议传达却增加电话、微信等传达,凡此种种,表面上看是减少了不少的文件和会议,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干部从各种无所谓的形式主义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整治形式主义不能只喊在嘴里,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如果在落实过程中稍微有点跑偏走样,定将成为“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说,反而还给基层干部增加了一项“整治形式主义”的工作和负担。形式主义究其本质而言,主要是形式的东西过多过滥,要想真正达到整治的目的,就是要让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资产”,任何工作的推进虽然看不到工作记录、工作台账、工作信息、工作总结等等,但只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到当地的百姓都得到了相关的利好和实惠,各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等都得到了顺利的推进,这就是整治形式主义的真正效果,这才是工作推进的真正资产和财富。
当然,必要的工作形式固然不能省略,一些真正的先进经验需要进行总结,一些重要的工作需要进行记录,不能因为整治形式主义,就把一切形式的东西全盘否定。必要的形式既是今后指导工作的财富,又是反映干部工作给力与否的必要凭证。或许正因为一些必要的形式有着如此之多的重要性,一些干部总以此为“合法外衣”擅自扩大形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事事留痕、时时留痕、处处留痕,给基层干部增添了无数形式主义负担。
要想叫停“新瓶装旧酒”的歪风,既需要干部自身的自觉和醒悟,时刻将纪律挺在前面,将百姓的冷暖放在首位,知晓哪些是必要的形式,哪些是害人害己的形式主义;又需要在督查考核和问责上做到精准,铲除形式主义歪风存在的土壤,各种检查考核不能唯材料是瞻,要看工作的实际和实效,同样,在问责上不能只看有没有留下工作痕迹,而要看有没有做出工作实绩,倘若没有,再多的痕迹都有可能是“劣迹”。
文/夏季伟
来源:红网
作者:夏季伟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