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诊断

来源:红网 作者:罗岳平 编辑:王小杨 2019-03-04 09:26:57
时刻新闻
—分享—

综合诊断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医学上看病的过程,只有把病看准了,查明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动刀,确保疗效。每个人去医院,一般先到检验科接受复杂的测试,虽然麻烦,却是不能跳过的程序。

生态环境出了问题,就是地球的某个局部生病了,其修复原理与人体健康是一样的,只是诊断手段不同,工程措施不一样,但也遵循发现问题、分析恶化原因、采取对策和长期稳定观察等流程。在这个闭环管理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其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头抓落实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时间要求,把限期完成整改任务摆在首位,而把前期论证简化为普通程序,质量不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际上,重视路线图的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必然为后续的施工图落地节省时间和成本。相反,匆忙上马,中途再停工反思,不仅使工程治理效果得不到保证,也挫伤大家的积极性,甚至招致怨言。

从国外的生态环境经验看,每项重大政策出台一般要准备2-3年。先精准识别问题,然后全面研究,多层次会商,互相妥协的结果,往往不是一次性将某个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而是提出阶段性目标,完成有限任务,但这个任务一定是有操作性的,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也支持,相当于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但周期过于漫长。

雷厉风行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正因为推进有力,而且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严厉,就生态环境方向性问题的把握应避免偏差,这必然要求加强前期的深度论证,确保要干的事是有现实需求的,而且有可利用技术支持,也就是将苹果悬挂起来后,努力跳起能摘得到。

以臭氧污染防治为例,其环境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浓度值不希望太高。但这种物质一直存在于地球表面,并不是新发生的污染,模拟生命起源实验还需要设置较高浓度的臭氧。对臭氧观测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由于技术原因,数据的可比性较差,对其长期变化趋势下结论为时尚早。总体看来,臭氧浓度达到有害水平的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在5-10月份的上午11点到下午4点前,与暑热同期,人的室外活动减少,相应降低了接触剂量,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伤害可通过加强劳动防护予以控制,国外也是以预警为主。我国则将这项指标列入考核范围,在源解析不清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工程防治,结果很多地方越治理,臭氧浓度反而越高。

防治臭氧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场战斗何时打,以及使用什么武器去打,需要先开展扎实的基础研究,使认识准确、客观,工程投资直奔主题,以最小成本获得明显成效,而不是全面开花,四处出击,精疲力尽却不得要领的游击战术。

很多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可谓不辛苦,大家的奉献精神也值得大写特写,然而收获与付出并不匹配,这既要从源头思考战略目标的设置适当否,不要出答案尚有争议的难题;也要重视对战术的研究,打蛇要盯紧7寸,而抓蛇尾还有被反咬一口的风险。

消除污染的决心大家都有,但不能打无准备之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期诊断,有了六七成的把握才着手,然后边干边完善。如果不确定性还很大,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那就多沙盘推演,不要急于大规模实战,防止代价大而成果少,丧失了锐气。目前一些进展不利的污染防治工作要勇于反思,进一步把握战略上的主动权。

文/罗岳平 张 琴

来源:红网

作者:罗岳平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3/04/51866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