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代是回望的路径⑯:乡土间的前路,是改革的诗与远方|品读·图文音频版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唐盈 2018-11-01 14:58:07
时刻新闻
—分享—

(请点击欣赏本文音频版)

  年代不曾局限回忆的路径。

  于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978年轰然鸣响的大变革,悄然改变了一个大国运行的轨迹。随之转动的,是无数人命运的指针,与豁然洞开的种种人生可能。

  是的,“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为了更好地前行,“品读”专栏策划推出——《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以年代为路,与您一起回望国运、家运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今日推出十月主题“从乡村到新的乡村”第四篇。

  再小的乡村,也印着改革留下的宏大足迹。

  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村庄们,为改革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却也在轰鸣的机械声中,逐渐落后于改革的前路。

  好在,从乡土中走出的现代文明没有忘记它们。

  在回望的关切中,我们相信,那些默然耕耘的乡村里,即将飘来又一曲新的田园牧歌。

  2013年:这个村子,改变了人类有关贫困的历史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的那天,村民施关保并没有想到“扶贫”的高深意义。

  他只隐约觉得,这个和石爬专老人亲切交谈的“大人物”,会让自己实现想了半辈子的养牛梦。

  是的,梦实现了,比他想的更快。第二年,进村的扶贫队就给他带来了贷款,带来了12头湘西黄牛,和4.8万饲养补助。

  他修了多功能牛圈,带着黄牛去他最熟悉的山头吃草。不到两年时间,黄牛增加到28头,还养了100多只土鸡,加上1500多公斤稻谷、500多公斤玉米,2016年,他的收入达到了7万元。

  然而他的变化只是村子里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施关保”们,正被“精准扶贫”的手拉出贫困的泥淖。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正如乡村对城市的供养一般,现代社会对乡土的反哺从未止步。于湖南,扶贫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出台扶持政策,成立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伴随着改革对城市财富的积累,乡村的贫困人口平均收入也在世纪之初增加到1583元。

  新的时代里,改变仍在继续。

  一场十八洞村与精准扶贫的相遇,为湖南,为中国,为人类,撕开了一道有关消除贫困的口子,于是,美好生活涌入,村庄在改革的洪流中,重新走向诗与远方。

  2017年:振兴的乡村,改写的乡愁

  全庆根想不通,自己做的一手土家菜肴,怎么突然就给农家乐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好生意。但他仍欣喜于一年10万的收入给自家带来的改变。

  这是他把家里的吊脚楼改成农家乐的第二年。群山环绕的吊脚楼群落中,一批接着一批的游人去了又来,买走了他家的土家织锦,也听了别家的土家山歌。

  村民们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一遍遍重现土家风俗文化,也在重现中拿到了致富的“钥匙”。

  仅仅半年,包裹着土家风情的张家界永定区,便迎来了1080.2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而这背后,是当地政府对全域旅游“永定样本”的通盘考量,与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实验。

  依靠特色,发展特色。同样的路线,还有沉浸在万亩茶园中的古丈县牛角山村,这个海拔800多米的山间小村,以山间最适宜耕种的茶叶,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的产业兴村路。

  在湖南这片因改革而鲜活的土地上,截然不同的村落,都以自身最适宜的路径,开拓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从岳麓区的“田园都市”,到望城区的“和美村庄”;从长沙县的“乐和大院”,到浏阳市的“幸福屋场”……一座座乡村,摆脱了贫困,摆脱了落后的乡村生活,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新演绎了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从产权到农业,从人才到环境,乡村的变更不止在文件上,更在一个个实在发生的改变中。

  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这些产业能人的进驻,让曾经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乡村,找到了适宜自身发展的改革前路。

  当振兴的乡村找到了改革的诗与远方,那稳然安坐的乡土中国,便只剩悠长的日月,与无恙的故乡。

  文稿/雁丘  动图/一水  朗读/李婧君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11/01/476278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