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远方无穷,历史无涯。唯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长河,在手口相传间记录人类文明的延续。于湖南而言,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俯拾皆是。拾起其中厚重的文化力量,就是从中传承前人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血脉。
为更好地传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道湖南”岳麓讲坛栏目综合整理非遗传承文章,今日推出第二篇《寻访皮影戏“天下第一馆”》,原载于《品读长沙》丛书。
长沙望城的皮影戏是湖南皮影戏家族的重要分支,位于靖港和新康两地的皮影戏博物馆和皮影戏传承人朱国强就承担起了保护望城皮影戏的厚重使命。
靖港皮影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09年,馆内搜集整理剧本、乐器、道具、历史文献等展品近2000件,全方位介绍望城皮影戏的历史渊源、昔日成就和目前发展。馆长朱国强出身皮影世家,是当地皮影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靖港皮影艺术博物馆的大门上横着一块大匾——“天下第一馆”。若不是仔细寻找,这个“天下第一馆”就埋没在靖港古镇喧嚣的集市中,三五步就会错过。皮影戏在当代社会的处境如同它身处的这个环境一样,有些孤独冷落,但又像一根纤细而坚强的蜡烛,尽管微弱却不熄灭。
老班子都知道一个俚语,“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浏阳鞭子指浏阳鞭炮,“河西的班子”便是河西望城的皮影戏班子。昔日皮影戏风光红火,民间红白喜事、年节寿庆、祭祀还愿都会请一台皮影戏招待十里八村的人。
站在靖港皮影博物馆的演出大厅,看着墙上密密张挂的皮影菩萨,往日的盛况和杂沓的人声依稀重现。昏暗中那一张张用牛皮或牛皮纸制作的皮影像活过来一般,红脸关公、白脸曹操、黑脸张飞,或忠或奸或勇;唐僧师徒、四海龙王……上千个人物的灵魂附着在这一屋子的皮影里。
朱国强是望城皮影戏第五代传人,也是皮影戏这个非遗项目的守护者。他将祖辈遗留的清朝、民国、现代皮影、剧本等珍贵文物500多件整理展出,并在馆里搭建了最古老最原始的表演舞台。
舞台很迷你,一米六见方,用三块门板和数根把子固定。四位艺人分三排站坐,一个司鼓,一个操琴,一个操纵影人,一个做中场,拥挤而有序。演出开始了,只听得京胡、唢呐开场,鼓声咚咚锣钹齐鸣,高腔开嗓二胡欢快。操纵影人者在灯盏和屏幕中间忙碌。那日是三国剧目,刘关张陆续登场。随着操纵皮影的小木棍上下翻飞,屏幕前面的人物跳跃行走,眼眨眉动胡须飘舞,嘹亮的湘剧高腔回荡在迷梦般的昏黄光影中。台下观众看得入迷,喜怒哀乐跟着皮影起起落落。
长沙望城的皮影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至今民间还保留着听戏传统。博物馆的四人剧团一年有三百来天在演出,守护博物馆的工作就交给了朱国强的大哥朱国文。每天朱国文都要拜一拜馆里供奉的皮影菩萨,据说这个菩萨是唐王李世民赐封的,专司还愿,主管祭祀、升官、求子、平安发财等。望城人还愿时有请皮影戏班子的习惯,唱完戏后送菩萨,主人的愿就算还了。
虽然演出繁忙,皮影戏离现代生活还是越来越远,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失传,这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的窘境。靖港皮影戏博物馆声名在外,皮影戏这个集历史、民俗、美术、文学、音乐、诗词歌赋、雕刻、剪纸、吹打弹唱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因为学习难收入少而找不到接班人,也因为现代生活的挤压,渐渐被边缘化。
但是,只要你走进这个博物馆,只要你看到那些皮影投射在墙上的美好影像,你会肃然起敬,作为一门戏剧艺术,它比莎士比亚作品早一千八百年;作为一种蕴含民间摇滚精神的音乐艺术,它比西方现代摇滚乐早两千多年。“天下第一馆”,当有更多方式回归现代中国人的视野。
文/陈晓丹
(作者简介:陈晓丹,资深媒体人,曾先后任职多家媒体,现为自由生活家、轻度写字控,艾源堂养生文化合创人。)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