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爸是李刚”事件吗?时隔多年,那个在网上引爆的情节经多方证实,系人为编造,网上多数言论也认同“编造”一说。但事到如今,我们了解此状况就够了,也没有必要专门去为其没有如此嚣张做出辩解。
但这件事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个思考,他没有嚣张地说出那句话,当年甚至延伸到现在的“我爸是李刚”式的嘲讽,是基于情绪激愤的网友的添油加醋臆想出来的情节,那我们愤怒的基石何在?
新闻需要注重时效性,但有些新闻在许多年后仍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甚至是更高的新闻价值,这类新闻往往具有现实的引爆点。那这件旧闻的现实引爆点是什么?是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注重新闻事实,不要因一个人做了坏事而臆想出其做了更过分的事;再激愤也要尊重新闻事实,不能生造。
编造此情节的网友,对当时即出现的一些“系人为编造”的声音充耳不闻的人们,当然,还有未尽责任对此事做出澄清的媒体。这件事,全面考虑各方都有责任。但当时激愤的声音、造句的狂欢、对官二代的嘲讽等等杂糅在一起,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忽略、推翻“编造”这个信息点。当时的舆论已不是发声、澄清就能控制住的。
所以,我们还是从“编造”本身来说。这种有所编造的新闻常有,它们往往能让新闻更加戏剧化,更能激起民众的愤慨,让新闻事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新闻能如此成为任人加减的商品吗?新闻是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这种违背新闻定义的做法虽是以网友爆料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冠上新闻的名号,但在网络上传播后,往往能获得与新闻同等效果的或是更强烈效果的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有所编造的新闻却不能与新闻所要求的一样,对其所说的每一句话保证来源可靠、信息真实。这二者的不对等,就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若不引起重视,这样的伤害会一直持续下去。
正如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所说,对坚持错误思想、热衷负面炒作的重点群体,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学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决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决不能被一些网上错误言论牵着鼻子走。
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道义,要守得住新闻真实的底线。但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光有这句话是不够的。所有为公共事件发声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要用不实的信息去伤害别人,要就事论事,努力让网络这汪池中水清澈、健康。
文/梁素芳
来源:红网
作者:梁素芳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