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省委书记杜家毫冒着大雨,如约来到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践行他的“圆梦之旅”。一年前的5月25日,杜家毫书记提出要把岳麓山国家大科城打造成湖南知识的源泉、人才的高地,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城”,期待“用一年时间的整治和改造,让师生和周边市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曾经杂乱无序的麓山南路蝶变为文墨飘香的“书香路”,曾经的“黑水湖”摇身一变成“生态湖”,岳麓山国家大科城令人“眼前一亮”。岳麓山下的建设者通过“改造一条路,点亮一湖水”,跑出了新湖南发展“加速度”,也丰盈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群像。
忠诚担当,把有分量的事情做的更有力量。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是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大科城的发展建设,牵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大科城的建设者们担当起主力军重任,紧紧围绕校区、城区、景区、园区“四区融合”,坚持品质提升、合作共创两大工程,打破“围墙”,加压奋进,发扬“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高效推进了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管控和安全文明施工。
精心为民,把有高度的事情做的更有温度。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生实事工程。麓山南路长达5.3公里,沿线高校绵延,商铺众多;后湖周边历史遗留违建突出,群众关系复杂。为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建设者们既抓项目管理,又抓思想疏导和矛盾化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由于政策好、工作实,许多居民很快由消极对待变为主动配合,为改造整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务实创新,把试点的工作做成示范。后湖黑臭水体整治为生态环境部督办项目,麓山南路综合整治工程系长沙市2017年“城市双修”重点示范工程之一。作为先行先试项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复制。大科城的建设者们强化学习探索,突出文化引领和科技创新,既“改头换面”又“传承文脉”,打造出一条横贯大科城南北的“绿色动脉”和一个“绿色艺术园区”,让学生居民在浓厚的书香气息和创业创新氛围中工作生活,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改造一条路,就是铸就一条信仰之路;点亮一湖水,就是抒写一湖鱼水深情”。这是大科城建设者的初心和梦想。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岳麓山下筑梦人”,让杜家毫书记和社会各界“眼前一亮”的岳麓山国家大科城才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文/周新寰
来源:红网
作者:周新寰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