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思践悟十九大】教育要扶贫,更要扶精神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易木 2017-11-06 11:16:57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聆听总书记的报告,倍感亲切,催人奋进。“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精准帮扶贫困生便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事项,其目的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后,如何将精准帮扶贫困生工作做得更好,让这些贫困生能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是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事项,教育精准帮扶,要扶贫,更要扶志扶精神。

  这些年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可谓力度越来越大。帮扶的制度越来越健全,帮扶的经费越来越增加,受益的学生越来越多,受助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也不会在求学期间食不果腹饿肚子。依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政策,贫寒学子可以衣食无忧安心读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实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只要孩子向往读书,读高中、读职校,读大学,都一样有经济帮扶。国家早就公开承诺: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可以说,对贫困生的帮扶,这些年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实施多年,也一直有个问题让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不解,那就是为数不少的受帮扶学生在学业与品德上并无多少改变。他们在接受资助之后,并不能以感恩之心勤奋学习,有的甚至还成为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学困生、问题生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中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有不少一线教师曾经反思当前对贫困生帮扶的举措,建议对贫困生帮扶实行双轨策略,在继续执行资助政策的同时,要对这些受助学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扶志教育,解决这些学生的精神贫困,这样的经济与精神双轨扶贫,才能让孩子的人生受益。

  作为一线教师,将贫困生资助政策延伸至育人高度,让教育扶贫资金由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拓展至解决学生精神贫困,确实具有难得的社会意义。如果能够将这些贫困生中为数不少的学困生、问题生解决好,那么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也就多了一份保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精神扶贫对于贫寒家庭的未来文化水平提升有着巨大作用,提升了这些贫寒家庭文化水平,他们今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彻底与贫困诀别。

  很多受助贫困生,由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不高,受其家庭背景影响,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厌学情绪突出,没有清晰的深造愿望,在学校读书犹如“打酱油”。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在立志上多下功夫。要通过特殊通道让这些孩子多接触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科学家事迹,让他们多接触当代立志高远的同龄人如何勤奋刻苦的典范,通过这样的接触,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认知,立志好好学习,确定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告别“打酱油”的学风。引领他们立志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对学困生的精神扶贫。

  而对问题学生的扶贫,则更要下不菲的力气。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中植入感恩精神。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美德。在资助学生的时候,要组织这些学生接受感恩教育,要让孩子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言行与学习回报社会。其次,要对他们开展励志教育。要让这些接受扶贫资助的学生认识到,对他们如此关爱,就是期望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才。要在这些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让他们的是非观念明确,乐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感恩与励志教育,应当是对贫困生帮扶的重要举措。

  过去,我们对学生扶贫主要在经济资助,在新时代,必须与时俱进,要在继续进行完善资助的同时,将帮扶精神作为重点。因为对贫困生而言,解决他们经济困难是一方面,助力他们健全人格提升文化水平更是不可缺失的。扶贫更要扶精神,这对贫困生未来十分重要,对整个教育发展更重要。

  文/刘和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1/06/44663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