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祭祀炎帝陵
相关新闻:丁酉年“祭祀炎帝陵”典礼株洲炎陵隆重举行 许达哲任主祭人
清晨,炎帝陵。
矗立千年的陵庙大殿,投在晨曦里的依旧是静默庄重的光影。有风拂过,香烛之上的袅袅青烟,也随着风萦绕庙宇,直上青天。
一如千年前那般模样。
鼎沸人声,香火不绝。祭奠先祖的脚步踏过了朝代的更迭,留下的是岁月的烟尘与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信仰。
(株洲炎帝陵)
你可曾迷惑过,华夏文明,悠悠五千年绵延不断;惊异于,中华文化历经入侵,却依然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正是由于这种诞生于血脉中的信仰,宗亲制度的延续,华夏民族得以年复一年,子承父授……
信仰祖先的内涵是什么?曰家、曰国、曰天下。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子,流传千年,或于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时不在诠释着一个礼仪之邦“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国人对先祖的祭拜不只是停留文字表面意义,而是一种博大信仰的延续。
祭奠先袓,告慰天地,祈求褔禄,已深入华夏民族的骨髓。而今,祭祀炎帝陵,同样是这片炎帝安寝的土地上最赤诚的信仰。
人们不会忘记,是谁驯化了五谷,发明了耒耜,使后人免受饥饿之苦;是谁日尝七十毒,终至身亡,使后人逃离疾病的灾祸;是谁织麻为布,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是以,人们尊他为炎帝,奉他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作为主祭人,参加炎帝陵祭祖大典。
在这片湘水边的土地上,处处可见“炎帝文化”的深刻烙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祭拜炎帝的神龛,一旁供有瓜果和香烛。连五岁的孩子都知道炎帝是他们的始祖,逢年过节跟随长辈诚心祭拜时,需要心怀敬仰。
这种烙印,也如中华文明之绵延,已逾千年。自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县境内)”后,人们便自发地组织起祭祀仪式。据史料记载,祭拜炎帝的盛大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民间祭祀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
如今,炎帝祭祀大典已经发展成为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在这个丁酉年的初秋,炎帝陵又一次迎来了它虔诚的祭祀者。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斯文少年缓步拾级而上,将三牲五谷、时鲜果品郑重敬奉于贡品台。
“巍巍罗霄兮,涛涛洣水;楚尾吴末兮,眠吾始祖;炎帝神农兮,以开农耕……”悠扬的古乐中,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敬香,并和各界嘉宾依次向始祖炎帝敬献花篮。全体参祭人员向始祖炎帝深鞠三躬,虔诚致敬,深情缅怀炎帝始祖的地德天功、浩瀚恩泽。
近千名身着古装的合唱队员在神农大殿前台阶上整齐排列,齐声高唱《祭炎帝》。
上午九时许,全场凝神肃立,寂然无声。主祭人许达哲恭读《祭炎帝文》。“人文初祖,功业煌煌。开华夏之统绪,启文明之曙光。……今逢盛世,国运隆昌。不忘初心,旗帜高扬。筑复兴之梦,颂康哉之章。……脱贫攻坚,惠民共享。转型升级,兴业强邦。……”
字字句句,颂扬着炎帝的丰功伟绩,表达三湘儿女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在十九大即将到来的当下,我们回望五年,以期收拾行囊,更好地出发;在这个回望总结的当口,我们祭祀炎帝,是为了铭记起我们从哪里来。
只有记得来时的路,才能不畏远方。在砥砺前行的路上,回望华夏文明的先祖,我们才能不忘初心,步履不停。
文/雁丘 刘懿波
【“品读”专栏2017年第59期(总第113期)】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