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青衫虽褪色,诗里的风物常青丨8月16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7-08-16 21:51:39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绿色发展

  新闻阅读:红网“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报道专题

  诗人的青衫里,总是藏着不曾褪色的风物。

  就像走过洞庭的刘禹锡,把八百里烟波浩渺装进“白银盘里一青螺”;漂泊在湘江边的张藉,用“白苹茫茫鹧鸪飞”刻下开阔江面上的几声鸟鸣啁啾。

  诗因景生,景以诗名。“洞庭”“楚竹”“湘妃”“桃源”……这些诗里的潇湘地理,逐渐与风物意象交汇,浑融为一体。

  于是岳阳楼下,湘江河畔,资水流域……几乎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人心头,都回荡着那几句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诗,也来寻诗里的景。这些诗早已在他们孩提时代就能背诵,他们用想象,把这些山河城楼在心头千百遍地搭建,为的就是有一天,踏访诗境实地,为景致、为历史,为一睹前人见过的风物。

  诗人的青衫虽会褪色,但诗里的风物却依然常青。这是因为我们的前人,始终对自然保有着最朴素的敬仰。

  落籍在山村和水畔的人们,早已安于与自然的共存。土地教他们流汗出力,换来米粮与柴薪;江河教他们撒网捕鱼,换来鲜香与补给。

  他们感受着大地之美,感受着自然最原始的造物循环,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他们相信,被江河养大的,领取了鱼粮,终要以身滋养江河;曾经锄耕的,收获土地赠予的礼物,终要以身肥沃土壤。

松雅湖夕阳下的“遇见”。李静摄

  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到白居易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古代的文人先哲,始终遵循着自然的平衡。可以说,在环保理念尚未成型的古代,我们的先辈便已有了简单质朴的环保观念。

  这种观念,更体现在律法中。古代的中国,环保工作已经由专职的“虞衡”部门来负责,“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如《周礼·地官》中规定庶民不植树的,死后不许用椁。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3000多年,可谓世所罕见的坚守。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仁爱万物”儒家思想主导下,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以和善的态度对待鸟兽、草木,延续着莺啼燕转的春天。

  但工业化的步伐不可避免地踏入人类的发展历史。机器的轰鸣本身不带有原罪,可由此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却使得春天突然之间变得寂静无声。

  蕾切尔·卡逊曾描述过这样的寂静。

  “过去未工业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着悦耳的歌声。然而现在因为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我们还能在春天时听到鸟儿的歌声吗?”

  那是20世纪60年代,人类尚未意识到对环境的破坏将会带来的恐怖后果。“控制自然”的想象已经让他们炽热的眼睛看不见周遭的一切。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的抗争,被撒向农田、森林、花园里的化学药品会长期地存在于土壤里,同时进入生物的组织中,并在一个引起中毒和死亡的环链中不断传递迁移,这些物质可以杀伤植物和家畜,使那些曾长期饮用井水的人们受到不知不觉的伤害。

  正如阿伯特·斯切维泽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

水天一色松雅湖,肖毅摄。

  如今,人类正在尽全力弥补曾索取太多的空气、土地、河流……即便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

  “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之于中国,既古老,又现代。古老而常新的潇湘,也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砥砺前行。

  于是我们看到,常德那条曾被污染的穿紫河,如今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打造下,长出茂密的芦苇和青青的水草。如今,观音乐喷泉,听本土戏剧,看“仙女翩翩”,体验德国风情……在常德,盛夏的夜晚,沿穿紫河乘船而上,移步易景,别有一番味道。

  我们看到,曾经“山清水不秀,处处猪粪臭。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长沙县,如今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的一颗“绿色心脏”。蜿蜒的农村生态河流像一条条镶满了绿松石的项链,一条小河回归了它身为自然风光一部分的本质。

  污染少了,风景多了,河流成为传承和彰显乡镇区域特色文化的载体,提升着区域环境空间品质和环境价值,增加区域吸引力,也成为两岸村民的致富“航道”。

湖南安仁稻田公园为全国首创。

  我们看到,郴州安仁县那个曾经满目疮痍、臭气熏天的“老鼠塘”,变成如今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安仁神农湖公园。还湖改造仅三年时间,这里已焕然一新,绿树青草为伴、雕塑楼阁共倚、碧水回廊蜿蜒,成为安仁市民休闲旅游的一方新去处,日均人流量达到500人。

  “湖+公园”缔造罕见的视野景观,杨柳低垂,绿荫幽绕,市民可漫步其中,观赏上下两湖美景。或可骑上自行车,穿越花树景观,近距离接触绿色。晚霞映入湖中,充满童声笑语和运动氛围。提升了城市品位、丰富了群众生活。

  我们看到,湖南湘江新区以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掀起湖湘绿色发展的浪潮。“在别处,你可能很难看到‘绿色屋顶’ 的教学楼,也很难看到集雨水收集、中水处理、三重遮阳体系于一体的写字楼。”然而,在湖南湘江新区,“绿色”已经成为新区建筑的一种常规标准。

  在湘江新区范围内,多个标志性的绿建项目已经拔地而起,它们践行了节能环保的理念,也营造出一道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从自带雨水收集系统的岳麓区实验小学,到每平米电耗少约三成、水耗少约15%的绿方中心,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是湘江新区坚持的发展理念。

  我们看到,在潇湘这一片水清花艳的热土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在用自己的努力铺就这一幕如画江山上的绿色印记。

余晖下的松雅湖湿地公园。曾祥平摄。

  当绿色生活、绿色发展走进湖湘的每一处街道,我们希冀,不论你身在何处,所拥丰寡,你都可以陪孩子观赏天空,朝晖夕阴,云兴霞落,星河璀璨。你们可以听林莽之风深沉庄严,檐下之风嘤咛唱和,心随风远,如得解脱。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53期(总第107期)】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8/16/43953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