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柳思维:重视生态修复,复兴大洞庭湖的浩浩荡荡

来源:红网 作者:柳思维 编辑:许敏 2017-05-08 23:39:02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4月14日,在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三周年之际,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知名专家畅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省委改革办、省洞庭湖办、省社科联领导参会并讲话。本文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柳思维(上图)在会上的发言。

  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纳入了国家战略。这是湖南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中对洞庭湖的定位是“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并强调“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三年过去了,洞庭湖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变大湖的步子似乎仍未迈开。本人再次呼吁,重视生态修复实施,“退田还湖”的生态修复工程,复兴大洞庭湖的浩浩荡荡,以从根本上治理洞庭湖水生态恶化。

  一、改善洞庭湖水生态的根本是恢复洞庭湖的“浩浩荡荡”

  历史上洞庭湖水系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是吞吐长江、江湖联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南极潇湘,北通巫峡。”在“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洪水季节,洞庭湖为长江蓄洪,江水倒贯洞庭,水活全湖;枯水季节,洞庭湖携四水流波齐汇长江,为大江补水。

  但三峡工程运行后,江湖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洞庭湖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治水仍是改善洞庭湖生态系统核心问题,而治水的根本是恢复洞庭大湖的“浩浩荡荡”。

美丽西洞庭

  1、改变洞庭湖水系运行恶化必须扩大洞庭湖湖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系运行出现了三个新特征,即水少、水死、水臭的问题。一是长江进水减少,以长江水源为主的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的年平均从长江的进水量较三峡水库运行前减少50%以上,并且未来十年将减至25%以下,导致三口断流时间加长,藕池口年断流最长达336天。二是水死流不动,洞庭湖长期受泥沙淤积,—般堤垸内的地面高程低于外湖湖底高程,垸内地下水位高无法向外湖排出,垸内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差、自我净化环境恶化。三是水臭即水污染加剧,水流动性差、自凈力弱化,加之多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所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对于洞庭湖水系运行出现的这三个新特征,本人早在2011年的洞庭湖区域实地调研中就己总结过,并向当时的主要负责人汇报过。而要抑制洞庭湖水系运行的恶化,必须从治本入手,即扩大洞庭湖水面。

  2、增强洞庭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亟待扩大洞庭湖水面。如果减少堤垸对湖面的分割,扩大了湖面,就可改善洞庭湖内水环境,修复洞庭湖自然生态和湿地资源系统,全面增强洞庭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一是可加快河湖水系连通流动,扩大生态基流,大大提升湖河水系自我净化能力。二是湖面增大后大水面水气循环调节湖区气候,改善湖区空气和湖水质量。三是湖面扩大后能更好维系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系洞庭湖物种基因库的可持续性发展。四是大湖湖面可实现用水生态方法在更大湖区范围内消灭血吸虫病。五是洞庭湖水面扩展到常年4000多平方公里后,可每年充分利用湘资沅澧四水洪水资源30亿立方米以上,大大增强洞庭湖水资源数量及配置能力,解决枯水季节洞庭湖局部区域几百万亩耕地及几百万人生产生活用水水源问题。

  3、提高洞庭湖的蓄洪能力亟待扩大扩大洞庭湖湖面。长江三峡工程对于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具有关键作用,确实能够削减来自长江上游干流的洪峰。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洪水的问题。长江三峡工程系河道型水库,防洪库容仅221.5亿立方米,若遇到1954年型特大洪水还有超过280多亿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需要安排, 洞庭湖现有堤防防洪能力仍不能全面抵御特大型洪涝灾害,以蓄清排浑的方式反复调度,才能控制长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如果长江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同时遭遇暴雨,较大洪水就可能会对洞庭湖区造成严重侵害。而这种恶况今后谁也难以确保不会发生。再加之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建设用地产生巨大需求,洞庭湖区生态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湖区的滞洪削峰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严格保护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的生态湿地,保留足够的蓄洪垸和蓄洪面积,以利于汛期蓄纳超额洪水,做好最大水患的安全预防。

  4、振兴洞庭湖水运物流必须进一步扩大洞庭湖湖面。历史上洞庭湖水运十分畅达兴旺,沿湖及四水下游各主要港口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来往方便。但随着堤垸兴起,围垦种粮,湖面不断减少,各大港口之间直接联系中断,尤其枯水季节,水浅船行难,物流不畅,水运渐衰。扩大洞庭湖面后,大湖水面年平均水深提高,内河河道水位相应上升,可进一步疏通水系航道,加强港口之间直接通达。同时可在大洞庭湖四周的茅草街、南洲城、注滋口、鹿角建设若干个新港口,形成以岳阳城陵矶为中心的大洞庭湖航运枢纽体系,重振洞庭湖水运物流优势,更好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和“一带一路”地区。

  二、退田还湖重现洞庭湖的“浩浩荡荡”

  如何改善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根治洞庭湖水生态困境,湖南省各界主张不一,主要的对策构想有;一是拦湖建填,在岳阳城陵矶临港新区附近建洞庭湖水利枢纽工程,此构想己形成全国人代会代表提案建议上报中央有关部门;二是开挖西洞庭湖澧水下游连接长江的运河和通道,此构想已由有关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先后提出;三是以疏通河道湖底清除淤积泥沙,包括先疏通长沙至岳阳湘江河道,以扩大洞庭湖蓄水能量;四是坚决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将洞庭湖面恢复到4000多平方公里的“浩浩荡荡”。本人认为前三种办法都有一定道理和作用,但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水生态的危机。本人一直主张采用第四种办法恢复洞庭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地位,真正建设大湖生态经济区。让洞庭梦与中国梦融好到一起。

  恢复洞庭湖的“浩浩荡荡”从何处入手?我主张仍继续走“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产城融合”的路径。最为可行的是将大通湖中心的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打通建设成一个常年水面面积为1390平方公里的大洞庭湖蓄洪湖,使整个洞庭湖湖面扩充到4015平方公里的大湖水面,恢复中国第一淡水湖的美称。

  建议谋划和实施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工程。大通湖垸地处湖区腹地,辖益阳市南县、沅江和岳阳市华容,包括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南湾湖等农场和沅江南大市垸、草尾垸,总面积1180.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平方公里91.88,总户数20.2万户,人口62.5万人。大通湖东垸属大通湖防洪大圈,位置在华容县注滋口河以南,东临东洞庭湖,跨益阳南县、岳阳市华容两县,辖区内有南县华阁镇、华容县注滋口镇、幸福乡等2镇1乡,总面积21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6万亩,人口12.96万人。清代大通湖垸湖面辽阔,东通东洞庭湖,西抵目平湖,北经藕池河与长江沟通。1949年前是洞庭湖—部分,1951年筑堤围垸成为内湖,湖面313.4平方公里。后经多次围垦,湖泊日渐缩小。

  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进行扩容,并连通周边一些湖泊,争取形成北接长江、南连四水、的大湖。这样以大通湖为核心,把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有机地联系起来;能从根本上显著改善洞庭湖的生态功能,提高其蓄纳大汛之年的超额洪水的能力,并重构新型大湖生态产业经济圈,除可形成规模生态渔业和生态农业外,还可对水运大物流、湖区大旅游、水上运动、生态休闲、湿地观光、湖区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至于退田还湖减少耕地面积110多万亩,但据水利厅有关专家测算,实际上同时增加了大洞庭湖周边地区约350多万亩旱涝保守面积,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后,还可以大通湖一垸的蓄洪能力置换东南洞庭湖14个蓄洪垸的蓄洪能力,集中在一个垸分蓄湘、资、沅、澧和长江各不同方向的洪水,提高了区域蓄洪效率和防洪能力,同时又可将原14个蓄洪垸调整为14重点垸。

  实施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工程也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弥补生态短板、拉动内需的民生大工程。工程既涉及70多万移民的安置,还包括200公里环瑚大堤公路、五大综合枢纽工程、五大港口、重点垸堤防加固、县城新一轮扩容提质、特色小镇和城市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专家估计投资规模在2000亿左右。

  实施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工程虽然是我国湖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修复工程,但由于整个工程均在湖南省境内,不发生跨省境的江湖关系和边境资源及管辖权限的矛盾和争议。只要上下认识统一,并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支持,这一生态修复工程就可顺利进行。

洞庭湖的鱼和虾

  三、将退田还湖与移民建镇和加快湖区城镇化有机融合

  实施大通湖垸和大通湖东垸退田还湖工程,涉及到70多万退田还湖移民的安置问题,这也是工程最大的难点和痛点,也是此工程曾经议而未决、谋而中断的主要原因。为此,本人特建议将退田还湖与移民兴镇、加速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结合起來,加快湖区移民就地近城镇化、市民化。

  1、加快建设环洞庭湖“岳常益新三角城市群”,打造湖南又一新增长极。21万平方公里的湖南不仅要使长株潭金三角城市群做大做強,还要有几个三角城市群成为新增长极。湖南依托长江经济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具有国际品质的长株潭都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共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另一方面必须做大做強“岳常益环洞庭湖新三角城市群”打造湖南新增长极;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首先要把环湖“岳常益新三角城市群”做大做強,并与湖北荆州、咸宁形成组团效应。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市区常住人口应扩至100万以上,未来10年平均消化退田还湖区移民1万人左右。

  2、建设一批环湖特色港口小镇。围绕建设环洞庭湖茅草街、南洲镇、鹿角、黄茅洲、注滋口五大港口建设,将以上五大港口镇及东山镇、五门闸镇等重新规划建成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环湖生态港口型连旅游城镇,使这批环湖特色港口小镇未来10年年均吸纳当地移民1,000人以上。

  3、环洞庭湖一批县城进行新一轮扩容提质。即对湘阴县、汨罗市、岳阳县、华容县、临湘市、南县、安乡县、津市、澧县、临澧县、桃源县、鼎城区、南县、沅江市、桃江县、赫山区等县城和市区进行新一轮提升质量为主的提质扩容,增强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能力,使其年均吸纳当地移民2,000人以上。

  4、在“岳常益新三角城市群”内建设若干小三角或组团式的城市(镇)群(带、圈)空间,连接湖区乡村,实现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如建设“湘汨屈小三角”(湘阴、汩罗、屈原)城镇群,“南华安小三角” 城镇群(南县、华容、安乡),“益沅桃城市带”(益阳、沅江、桃江),“津澧临澧水城市带”(津市、澧县、临澧),“岳平临城镇圈”(岳阳县、平江县、临湘市)等,并努力提高这些小三角城镇群(圈、带)吸纳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能力。

  5、规划组建“长-岳开放经济走廊”。洞庭湖区域是长沙的腹地,岳阳的发展离不开长沙的带动与幅射、支撑。因此促进长沙沿湘江北去,向组团式大都市区发展,应规划构建“长-岳开放经济走廊”,为最终形成副省级的“长-岳经济新区”创造条件,这既是岳阳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需要,也是新阶段湖南新型城镇化和湖南经济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需要。组建跨行政区的长岳新区,采取沿芙蓉北路北进并连接湘阴以下的沿江环湖公路向北延伸到岳阳,以南北走向的京广高铁、京珠高速、国道、普铁为轴连接,采取产城融合互动互促的发展方式,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接长江的大河口地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走廊。

  四、实施产城融合的湖区特色产业创新工程

  退田还湖,生态优先;移民进镇,产城融合。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加大产城融合中的特色产业创新工程,就是要广开创业与就业岗位。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充分发挥洞庭湖区域在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跨区域开放合作,形成招商引资的洞庭湖洼地效应,使湖南加快融入一路一带,将环洞庭湖区域打造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更主动加大与东部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区域协作,在环湖选择若干条件成熟的区域建立承接长株潭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投资“飞地聚集区”,更好承接国外及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的产业转移;要进一歩扩大开放,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促进洞庭湖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1、率先建设洞庭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洞庭湖区域曾是全省国营农场聚集区、农产品商品基地集中区,也是最应率先实行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立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的基础,率先建成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花、茶叶、油料、蔬菜、水产品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2、打造水运优势凸现的特色物流产业集群。湖南拥有内河航道1.2万公里,居全国第三,90%的地级市临江通航,70%的中心城镇傍水有渡,城陵矶港货物沿洞庭湖可达四水各站。湖南应加快建设水路运输网,尽快使长江湖南段达到常年5000吨级通航的标准;将岳阳城陵矶新港打造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将长沙霞凝港打造成为专业化运输核心港区;提升株洲、湘 潭、常德、益阳、衡阳、永州等重点港口功能,鼓励物流向港口码头集聚,鼓励发展江海直达船型。要充分发挥岳阳163公里长江岸线和“四个进口口岸”平台优势,强化城陵矶港在全省物流运输的中转和集散功能,整合沿江环湖码头资源,建设成全省依托长江释放水运能力的主要节点和辐射长江流域的主要物流中心,构建“百万标箱、亿吨大港、千亿园区”的临港经济发展新格局。

  3、打造江湖特色旅游产业带。充分发挥环湖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亲水特色旅游业,打造“楼岛湖(岳阳楼、君山岛、赤山岛、洞庭湖、柳叶湖)”核心品牌,建好国家级大江(长江)大湖(洞庭湖)生态旅游公园和国家级湖滨旅游度假区,主动加入长江国际游轮项目,实现沿江环湖城市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形成“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的发展模式,把沿江环湖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4、形成湖区特色制造业集群。一是大力发展岳阳长江岸线石化炼制产业集群,跨洞庭湖的长江岸线特别是岳阳云溪区和城陵矶示范区一带,则可布局发展大进出、大水耗的石化、造纸、煤电核电能源产业等重化工业;二是在岳、常、益三市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消费品制造业集群;三是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发展智能农机制造、电子信息、北斗导航、游艇船舶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四是努身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来源:红网

作者:柳思维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5/08/42873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