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不了那个黄昏,那个坐在夕阳影子里的老人。
他斜靠在一把破旧的竹躺椅上,就着渐暝的天色和木槿篱笆的碎影,端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
他的眼睛偶尔从老花镜后抬起,扫过面前低矮的屋檐。然而我却分明看见,他温润的目光里,是穿过岁月积淀的万古河山。
我像一个静默的旁观者,不敢惊动他周身的宁静安详。生怕一不小心,便侵入他的桃源,打破了他正神游的彼方。
那时的我,正处于对世界好奇的年纪,可周遭的环境早已烂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皆是昨日重复。正如周冲笔下那个贪婪了解世界的孩子,仿佛饕餮永无餍足之宁日。
于是,就像某种感召,我依稀觉得,他的那本书里,一定有个能满足我若渴求知欲的新奇所在。
时光匆匆,如今我早已不记得老人那本书的名字,却依旧记得那本书带我丈量的世界,那是于彼时的我,唯有从书上,才能见识到的灵魂。
也是从那时起,我发现原本扁平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当我们阅读,知道了这条街道背后的千年历史,这座城市背后那塌了又建的残垣断壁,以及这个国家背后无数的先哲与探险者的骸骨;知道了一片花海的由来,一座书院的修葺,这个世界就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号,它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而翻过的书就像一个个耳语的智者,把智慧倾倒进我生命中的每一处空隙,让我像麦穗一般,逐渐充盈饱满。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读书。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即竹简,帛为缣素。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连竹筒,反复翻阅,以至于韧皮断裂,殊为不易。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较之前方便了些,但在印刷术未行之前,书的流传依旧靠抄写。可见古时的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于是,古人读书,便多了份仪式感。沐浴焚香,织席而卧,才体现那一分对书的敬重。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就连藏书,也有专门的讲究。据说“书香”一词,便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据此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则被称为“书香门第”。
如今,书的材料与印刷技术使得读书便利的无以复加,电子书、网上阅读的兴起更是让读书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博尔赫斯在《沙之书》里,描绘过一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拿起来有形,翻起来无限的书,料想这位以书为饭的老先生,要是知道现在的技术已让其成为现实,他决然抵抗不了这诱惑。
这个时代的阅读者们足够幸运,他们可以用一天的饭钱,获取他人一生的智慧结晶;可以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而轻松获取几十万卷的藏书。可人们对书的态度,却似乎不似从前珍视了。
但我依旧相信,每个人都有拿起书的冲动,或许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比如工作太累,比如学业太忙,又比如想读书的时候,却不知该拿起哪一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由头,一个提醒,来唤起埋在骨子里的书香。
于是,“书香中国”应运而生,这个全民阅读活动,就是唤起人们阅读的由头。4月19日,“2017书香中国”在长沙启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尚之提出,要着力保障全民阅读的基本条件,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着力健全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风尚更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湖南这个有着深厚书香传承的省份,也在为全民阅读默默耕耘。近年来,湖南坚持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湖南”为宗旨,先后开展了“三湘读书月”“书香湖南”等主题活动,并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推广手段,树立阅读品牌,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大力倡导、全民积极参与、社会热心支持的良好工作格局。湖南将以这次启动式为新的起点,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书香湖南活动引向深入,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效。
午后就着阳光,可以读松散的小品或是游记,黄昏时,最好读一首诗,而不舍入眠的深夜,适合开启一部爱恨分明的小说。
当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紧张,也许应该翻开一本书;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这个世界,更应及时开启阅读之旅。
借助阅读,外向的人将整个世界的大门拉开了一条缝,去迎接更大更广的天地;而内向的人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拉上一道窗帘,从而拥有更多时间去关照内心。
所以,是时候打开一本书,去翻那一页的浩瀚星辰了。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26期(总第80期)】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