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农民书法大赛看乡村文化的创新

来源:红网 作者:肖晰明 编辑:司马清 2017-01-06 10:47:3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12月29日,湖南绥宁县金屋塘镇举行了湖南“就旅行”杯金屋塘镇农民书法大赛。70余名农民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比赛。通过专家评定,刘先纯的《梅竹松》和刘雯娜的《出塞》分别摘得成年组和少年组桂冠。本次金屋塘镇农民书法比赛,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参与对象广泛。一个1.7万人的边远乡镇,报名参赛者有70余人,还有很在外打工的人没能赶回来参加比赛。参赛人数之多,有点出乎意料。参赛者年纪最大的为小坪溪的吴良仁,今年86岁,最小的才9岁。有本镇的退休老师、在职教师、在校小学生,但主要的还是以本乡农民为主,体现了农民书法的特点。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看,比赛场地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二是组织形式新颖。这次比赛由金屋塘镇政府主办,湖南“就旅行”软件有限公司协办、草寨村居委会承办,旨在积前人之学,兴翰墨之风,丰富全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整个比赛筹办过程中,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通力合作。特别是协办单位湖南“就旅行”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宇,做为本乡在外成功人士,积极赞助活动经费,从长沙买回比赛用宣纸笔墨,送到比赛组委会。承办单位草寨居委会工作积极主动,联系评委、准备现场,落实各项赞助,策划活动程序,组织比赛活动,确保这次书法大赛的成功圆满。

  三是社会反响很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金屋塘男女老幼都喜欢写字,书法融入了日常生活,书法群众基础广泛。但主办农民书法大赛还是第一次,因此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从参赛选手来说,他们认为这样活动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尤其是获奖的选手,他们一致表示以后要把字写得更好,争取多获奖。从观众来说,这些字都是自己身边人写的,真实亲切,就象是自己的字,非常享受。从一般群众的反映来看,都认为金屋塘人历来爱写字,谁的字写得好就尊重谁,镇里举办农民书法比赛是件好事,希望写字比赛要年年搞。

  金屋塘镇举办农民书法比赛的成功,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

  一是找准乡村文化的切入点。绥宁是个文化大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如何实施乡村文化工程,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同样道出了乡村文化的精髓。金屋塘这次农民书法比赛的成功,首先是因为金屋塘的老百姓爱写字,喜欢字写得好的人。只有知道群众喜欢什么样,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生活,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的放矢,顺应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群众才能广泛参与,才能成为乡村群众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在乡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金屋塘的农民书法,瓦屋塘镇的新桥村的古装戏,神坡山一带的山歌节,东山一带的唱土地,黄桑上堡的过侗年、苗侗山歌、关峡的傩戏……绥宁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在乡村文化的发展中,只有号准了脉,才能精准施策,通过“一村一曲”、“一乡一戏”,形成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荣局面。

  二是创新乡村文化的组织形式。金屋塘镇政府举办这次农民书法比赛,在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他们把活动交给了草寨居委会来办。居委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发挥父老乡亲的作用。居委会主任彭江彪从活动经费来源、活动组织安排、活动程序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活动活动经费上,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做到了整个比赛过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乡政府不需要出钱也可以把事情办好。由此可见,有些群众文化活动不需要政府大包大揽,只要正确引导,把群众活动交给群众自己去办,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政府的引导、建设非常必要。政府引导主要是主题策划。要瞄准本乡本土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势文化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打造。政府另外一个职责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贫困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不少乡镇所在地、人口聚居的村庄都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老百姓跳广场舞、送戏下乡看戏都没有场所。因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聚居的村庄修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很有必要。

  文/肖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肖晰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1/06/418338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