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奠基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小毛 编辑:司马清 2016-12-28 11:09:12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同志诞辰123周年之际,本报特约刊登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诠释、学习,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宣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凝炼,这一价值观缘于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列宁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毛泽东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超过半个世纪,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是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都有过深刻和具体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1 以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航定向

  社会主义(包括其理想、理论和实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价值观的崭新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来修饰和界定,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和判断社会主义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对有关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系统的研究和深刻的阐述。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论述更是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界定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样一些基本要素。

  关于富强。毛泽东出生在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内忧外患的年代,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现状。毛泽东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五四运动后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与终身追求,并且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深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自己毕生的精力领导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立志把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他认为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强的,要通过工业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追求富强“一万年太久”,必须“只争朝夕”。他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设想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也就是十个或者十五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任务。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倡导者,而且是伟大的实践者。新中国刚刚成立两个月,为了得到“苏联老大哥”的支持,毛泽东出访苏联,在苏联呆了两个月之久,争取了苏联对于中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的援助,目的就是要打牢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抛弃贫穷落后的帽子,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领导全党在党的八大上及时地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不断朝着繁荣富强的目标迈进。

  关于民主。毛泽东以惊人的历史洞察力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得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君权、族权和夫权是压抑中国人民的三把枷锁的结论,中国要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就必须推翻三座大山、粉碎三把枷锁,还人民民主权利。因此,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民主,早在延安时期,就有著名的“窑洞对”,他充满自信地回答黄炎培先生已经找到了避免历史兴亡周期率的答案,这就是民主。他把人民民主专政定位为中国的国体,并写进宪法,大声疾呼“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党务民主,他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要使全党全民团结起来,就必须发扬民主,让人讲话。在党内是这样,在党外也是这样。一切党的领导人员都要发扬党内民主,让人讲话”。而且,他认为民主从来不是抽象的,只有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民主。

  关于文明、和谐。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华民族要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步入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应当对人类文明作出较大的贡献,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曾经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对旧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分析,抓住了阶级矛盾、阶级对立的实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武装夺取政权之后,毛泽东于1957年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以此为指导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他以为阶级对立、社会关系紧张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和谐而不是对立、分化,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各得其所”,这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温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本质特征、目标目的、立场原则、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不难发现,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确立领了航,定了向。

  2 以对中西文化精髓的兼收并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之魂在于本土文化,舍弃本土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不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需要有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包容的气度。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多元、坚守与包容相结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定位。顾此失彼、顾彼失此都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歧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归纳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延续,又吸纳了西方文化价值的精华,是东西两种文化精髓的聚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优势之所在,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文化立场。作为这种文化观的典型代表,毛泽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方面,毛泽东对于传统文化精髓信手拈来。他认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传统文化精髓,毛泽东总是以他深厚的国学修养如数家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范畴都作了精彩的论述。比如爱国,毛泽东最欣赏具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曾经用大量的笔墨对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大加赞赏。“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是1915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的《明耻篇》上的题志,表达了对袁世凯对日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愤慨。1917年,面对外敌入侵、国力衰微的国情世态,毛泽东写下了《心之力》的文章,以明救国之志。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后,毛泽东指出,“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绝不能束手待毙”,“现在正是要求我们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大家团结,大家奋斗,以誓死的决心以对付中国人民公敌的时候”。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力主中共摒弃前嫌,国共合作,共御日寇。他认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其爱国心之切、爱国情之深跃然纸上。毛泽东的爱国思想与实践彪炳千秋,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外来文化既虚心学习又不盲目迷信。他反对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孩子连同脏水一起倒掉”的错误做法,而是主张“洋为中用”、“海纳百川”, 既虚心学习又不盲目迷信。他说“中国应该大量地吸收外国的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当然,毛泽东明确反对“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思想。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就如同人吃食物,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和肠胃加工,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正是以这样的方法与思维,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从西方文化中吸收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成果,从而为抽象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束缚和压迫中国造成的中华民族不平等深恶痛绝,自在井冈山时期倡导官兵平等开始,就把追求平等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他要求“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从人际关系的平等推而广之,毛泽东还提倡国与国之间的平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马克思在社会平等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公正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阶级对立的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他主张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消灭附加于广大民众身上的枷锁,实现分配起点上的公平,通过按劳分配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民主、自由、公正都需要法治来保证,毛泽东虽然对法治这一具有现代前沿意义的政治概念论述不是很多,但他特别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地位与作用。他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为社会主义中国奠定了法治基础。他说“宪法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毛泽东的这一系列思想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宝贵的思想财富。

  3 以“人民至上”的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沉定调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形态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代表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且实现了三者利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标志。

  作为奠基者,毛泽东凭着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定向。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保持人民群众本色的情结深深地刻印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他把人民群众看得比天高、比天大,他为推翻旧制度和建设新社会奉献了毕生精力,而这无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与幸福安康。他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祖国统一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他时刻为人民群众的疾苦而忧虑,以人民群众的幸福而欣慰。毛泽东深信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他看来,从来没有神仙皇帝也没有救世主,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他把为了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选择,并以此治国理政,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离轨、不偏向、不变质,这无疑是毛泽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的伟大贡献。“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后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与其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谋求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追求,也是对人民群众政治、思想、道德和行为进行规范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思想、言行的根本规范,并且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自觉践行。这些方面毛泽东也有丰富的思想与论述。讲到敬业,他认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对于诚信,他的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欺诬足以破信用,信用破则社会交际将受其障害”。至于友善,毛泽东更是循循善诱:“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他十分反感那种“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要求对待同志要有春天般的温暖。毛泽东不但是这么要求别人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毛泽东的幽默感、亲和力让他有一种巨大的磁场,使每一个亲炙其謦欬的人都如沐春风,终身难忘。

  (执笔:周小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潘小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小毛

编辑:司马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