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有没有食祖?谁是食祖?长期以来,我国食品、餐饮业和饮食文化专家、学者对此尚无定论。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习俗的传承与普及的需要,以及进一步增强全球华人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世界上饮食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应该到了确定谁是食祖的时候了。
爱我中华,不能忘记中华祖先;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不能忘记中华食祖。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站在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都做了些什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饮食文化大国,有没有食祖?谁是“中华食祖”?认定“中华食祖”有什么意义?
何谓中华食神?
很长一段时间来,人们对“食祖”的概念比较模糊,认为老祖宗中“谁做的食物最好吃”“谁最老”“官最大”,谁就是“食祖”。这是过去一般认定“食祖”的“标准”。依据这一标准,比较多的说法是商朝的宰相伊尹。
但是,食祖,不单纯的是烹饪的祖师爷。这里有两个概念应该注意加以区别。
首先,这里的“认”就是选择,即认谁是食祖,就是选择谁为食祖的问题。我们选择谁是食祖,不能认为是要找出谁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吃奶或吃饭的人”,还有人认为,在七十七万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一次雷击产生了火,第一个吃烧烤猎物肉食的类人猿,就是人类的食祖。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就连厨祖都难以找出来,因为谁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职业厨师?这是考古专家们也找不出来的事情。
其次,要分清食祖与厨祖的联系与区别。食祖与厨祖的联系是,他们都与食的活动密切相关;他们的区别是:简单的说食祖的贡献是发现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并对后人有所启发性,做出的贡献是宏观方面开创性的奠定基础的工作;而厨祖的工作是将前人确定能吃的东西烹饪出来怎么吃好,怎么做得好吃。
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各个朝代都涌现出了食领域和饮食文化方面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但是,中华食祖的认定只能是一个。
何以认定中华食神?
那么,我们要从古代各朝代中对食与饮食文化方面贡献大的人物中,怎样筛选出一个贡献最大的代表性人物呢?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时间的久远;另一个是对中华民族在食领域方面贡献的大小。
中华远古人物中,最著名的有炎帝即神农氏;从商朝开始至清朝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厨”,其中,伊尹是排第一位的,但也有专家和学者认为伊尹做没做过厨师还很难说。即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将炎帝与伊尹进行比较。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期、距今约8500——6500年新石器时期的历史人物,是各汉学家、历史学家们公认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虽然黄帝最后打败了炎帝,但在食领域方面,炎帝的功绩与贡献远远超过黄帝。那一时期,还有其他的历史人物,较早一些的有伏羲,同时期的有蚩尤等,在食领域方面的贡献他们都远不及炎帝神农。并且这些得到了近年湖南考古成果的支持。
炎帝究竟在食领域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贡献呢?
以身试毒,寻找食物。 距今五六千年古代的中华大地,荆棘丛生。炎帝作为原始部落首领,为了寻找供子民们食用的食物,不惜以身试毒,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日毒七十二”的著名故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广为流传,也是炎帝被尊为“药祖”的依据。但是,神农尝百草,最初的目的不是找药材,而是为了寻找食物,分辨出哪些是可以吃的东西,哪些是不可以吃的东西。
发现了“药食同源”。 炎帝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有些东西食物不仅可以吃,可以充饥,还对身体有药用价值,这就是“药食同源”。
发现了茶叶。 神农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遍尝树叶、树皮、果实、种子和各种野草等等,发现了一种树叶有解毒的作用,这就是茶叶。茶叶最初也是用来做解毒用的,炎帝神农发现茶叶能吃,并有解毒作用,所以现在人们把炎帝神农尊为茶祖。现代科技发现,茶叶含有对人体约500种有益物质,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饮料,也成了今天的“国饮”。
种五谷,养牲畜,制农具,倡导农耕文化。 远古时期,人们过着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生活,不知道食物可以储存、怎么储存。更不知道将粮食的种子种下去,明年还能长出庄稼来。是神农发现了能吃的粮食,还把粮食的种子留着待来年种到地里,长出庄稼,成为现代种植业的起源;也是神农把狩猎吃不完的活的动物圈养起来,成为现代养殖业的起源;播种需要农具,炎帝神农教民制耒耜;种植业、养殖业、耕种是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都是为了解决“食”的问题。
神农教民制陶器,大量推广使用陶器。 中国陶器的出现,据考古发现,最早时间为距今1.5万年。在距今约5000年前,已经有大量陶盆、陶罐、陶壶、陶碗等饮食器具出土。《炎帝神农的传说》与《炎帝传说》中说“炎帝教民制陶器”,但其实制作陶器是历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只不过是在炎帝神农时代发展兴起,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制作与应用水平,并非一人的功劳。把这一功绩记在炎帝神农头上,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神农时代陶器的大量制作与生活中的使用,其意义是使原始部落人们的饮食生活发生质的变化,人们更多的从吃生食过渡到吃熟食,饮食质量和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好改善。中华民族烹饪文化的历史考察,主要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的烹饪文明的历史积淀。
炎帝神农时期陶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烹饪方法与饮食生活的多样性,饮食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⑴用于烹饪的陶器有:罐、釜、鼎、鬲、甑等,其中,罐、釜、鼎、鬲是用来煮食物的,甑是用来蒸食物的。2007年,在浙江余杭南湖出土了一件距今四五千年前被考古专家称为“鬲档鼎”的文物,就是一件用来蒸食物的陶器。这次湖南高庙文化也出土了这种器皿,时间要早约三千年。⑵储藏食物的陶器有:罐、坛、缸等,有了这些器皿可以方便的存放食物。⑶进食用的陶器有:碗、碟、盘、杯等,人们有了这些器皿可以方便地进食,盛水,喝水。⑷因为有了多种烹饪工具,才在烧、烤这两种最原始的烹饪方法上,出现了煮、炖、蒸的烹饪方法,才出现了“饭、菜的分家”;陶制罐、坛、缸碗、碟、盘、杯的出现,才使原始部落人们的饮食生活丰富多彩,人类由吃生食真正进化到吃熟食的生活。⑸因为有了陶制器皿罐、釜、鼎、鬲、甑等烹饪工具,才有了后来酒、醋等美食及其他调味品的生产,大大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提出了“民为邦本,食惟民天”的理念。 根据闫朝科先生的《谁是人类最早文明——八千年中华有帝之高庙太暤伏羲国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一书表明,神农时期的《神农氏政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最早提出了“民为邦本,食惟民天”,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老百姓很熟知的“民以食为天”名言,原来出自于8200—7800年的神农氏时期。
再看看伊尹。伊尹是商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烹饪家,传说伊尹是商汤王一个家厨,此人足智多谋,帮助商汤王打败了其他诸侯,建立了商朝,商汤王就封了他为宰相。因他是汤王的家厨,又善养生之法,所以他长寿,据说他活了100岁,曾辅佐了五代商王。现在中国餐饮业中很多拜师仪式上选择将伊尹画像悬挂于中堂,认为伊尹是厨师的“祖师爷”。
从炎帝神农与伊尹在食领域的功绩与贡献比较看出,炎帝神农在食方面、食领域、食实践、食文明等方面的功绩是远远超过伊尹的。而且,时间要比伊尹早四千年以上。
最后,我们要认清的是,认定食祖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意义主要有这四点。
一、饮食是一切文化之源。根据近年考古学最新成果,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已经不是五千年,而是八千年,距今八千前就是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时期。奠定神农的食祖地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华饮食文化”不能滞后于“中华文化”。
二、“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炎帝神农在很多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过巨大贡献,尽管他有着“茶祖”“药祖”“陶祖”“农神”“香祖”等称号,但这些都是他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伟大发现和实践,而且与“食”密切相关,“民为本邦,食惟民天”,“民以食为天”,“食”是天大的事情,在这些称号中,“食祖”是最大的称号,炎帝神农理所当然的是“中华食祖”。
三、认定“中华食祖”,更加丰富了“神农文化”,增加了神农文化的内涵;确立了中华饮食文化源头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事实,并且,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从商朝的3000—4000年,推进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四、认定“中华食祖”, 有利于增强全球炎黄子孙的团结和凝聚力,有利于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炎帝神农食祖的认定,我们还了解到,炎帝神农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还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帝皇,他不仅在食领域对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的伟大贡献,而且,在始制农具,教民耕种;首创医药,治病疗疾;开辟集市,繁荣民生;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治麻为布,制作衣衫;相土择居,造屋建房;垦渠打井,修建水利等诸多方面都是发明者和开拓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始祖和食祖而自豪!对于进一步开展“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安鸣,中华饮食文化绿色产业联盟秘书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中华绿色餐饮文化大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红网
作者:李安鸣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