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沈绍尧、吴芊含:你所不知的另一个湘西南

来源:红网 作者:沈绍尧 吴芊含 编辑:易木 2016-10-09 10:44:11
时刻新闻
—分享—

  据《武冈州志》、相关网站、1982年《湖南省志·地理志》、1994年《湖南通史》、1998年《湖南旅游大观》、2010年《湖南古今名胜词典》、2014年《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南卷》等资料,武冈自古为湘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冲,历史悠久独特。

  一、县、侯国、军、路、府、州、王城、皇城、市罕见沿袭

  5000多年前,武冈就有先人文明:四季岩古人聚居遗址出土石斧、陶质纺轮、青铜锏等众多文物。西汉有武冈县,长沙出土文景时期的“武冈长印”可佐证(图1)。

图1武冈长印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长沙定王之子为都梁侯国敬侯。都梁侯是定王哪个儿子?众说刘遂。然搜索得:刘遂乃刘邦之孙,赵幽王刘友之子,封赵王;而定王刘发诸子无“遂”者,仅十四子“都梁侯刘定,居今湖南武冈”。《汉书》载:都梁敬侯刘定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封,八年薨,传六世。

  西汉孺子初始元年(6),都梁侯国免侯,改建都梁县,属零陵郡,辖今洞口、城步全境,以及隆回、绥宁部分。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复名武冈县,隶属昭陵郡,辖地承两汉。

  都梁、武冈何关联?郦道元《水经注》云:“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县左右二冈对峙……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荆州记》载:“都梁县西有小山,山上水极清浅,其中悉生兰草……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县为名也。”同时代的医药家陶弘景曰:“泽兰,亦名都梁香。”兰香之地当武卫,都梁、武冈此相关。

  晋太康元年(280)武冈县析置武冈、都梁、建兴三县,武冈县治在今治西南。

  东晋至隋,武冈县相继改名为武刚县、武强县、武攸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名武冈县,辖今武冈、新宁、洞口、绥宁、城步全境及隆回部分,治所在今城步县。

  宋初,县治迁今址,夯土筑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升武冈县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宁、临刚(后改新宁)三县,属荆湖南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武冈军为安抚司,次年升为路,设武冈路总管府,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属湖南道。

  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武冈府,领属不变。洪武九年(1376)武冈府降为州,属宝庆府。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月,朱元璋庶十八子岷王朱楩从云南迁武冈,州城变王城。景泰元年(1450)朱楩薨,谥为庄,史称岷庄王,世袭14代,至明朝灭亡,四散逃离,其中一支落长沙棠坡,前总理朱镕基即岷庄王十七世孙。

  清顺治四年(1647)(南明永历元年)四月,被拥为永历皇帝的桂王朱由榔迁武冈,改武冈州为奉天府,王城变“皇城”,人称“南明行都”。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属宝庆府。

  民国元年(1912),改武冈州为行政厅,次年九月降为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直属湖南省。新中国成立后,武冈县隶属邵阳专员公署。1952年析县北置洞口县。1994年武冈撤县设市,为邵阳市代管的省辖县级市。

  试问还有何地沿袭“县、侯国、军、路、府、州、王城、皇城、州、县”至“市”?实属罕见。

  二、军事锋面,战略桥头堡

  郦道元所言“蛮保此冈”,丰富了湖湘军事史。“蛮”,最早载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称四方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所谓南蛮,即蚩尤、九黎及炎帝部分后裔,如三苗、荆越等。周衰微后,楚、秦先后扩张,“南并蛮越”。秦于昭王30年(前277)攻取黔中郡,“蛮”被逼至湘西、湘南和岭南。官逼民反,此域成军事锋面。“锋面”,指冷暖空气交界面,天气多变,类比战事频仍。据统计,公元前28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2200年间,怀化一带发生各类战事800起,平均不足3年一次;明洪武五年(1372)至崇祯十七年(1644),湘黔苗民起义300多次。

  武冈处资水上游、雪峰山脉与越城岭交汇的V型地带南段,古称“武冈蛮”地,西与南有“五溪蛮”“西原蛮”“桂州蛮”聚居,东北通衢于邵阳、长沙,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桥头堡。如《州志》载: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七月,武陵人詹山率众四千从五溪挥师都梁,攻县城,擒县令。朝廷急遣上将窦应明率兵镇压,垒土为城。义师退至都梁山(即武冈山、亦名同保山,意“同心保卫”)死守。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武冈民反,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柳公绰屯兵于此,“专务教诲,俾邦斯平”。柳宗元作《武冈铭并序》赞之。

  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少数民族首领潘金盛等克武冈,楚王马殷派兵镇压,3000多人被斩。

  宋初,为“屯兵峙粮、控制蛮獠”,于今址夯土筑城墙10里。徽宗崇宁四年(1105)升武冈县为武冈军,辖10寨,每寨驻兵不等。时荆湖南路29寨武冈占34.5%,桥头堡地位可见一斑。

  元至正六年(1346),瑶族首领吴天保起义,次年五月占武冈,朝廷令湖广行省右丞沙班统军镇压。九月,义军二克武冈,再攻宝庆,杀沙班。至正十五年(1355),吴天保成仁,余部与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等义军汇合,为推翻元朝献力。

  元明之际,武冈城墙仅剩垣垒。

  明洪武四年(1371),峒民杨清甫等起义,江阴侯吴良奉命平“蛮”,随后在武冈建“内外皆石,上亦石镘之”的石城墙,长746丈,高2丈,顶阔8尺。但冲突仍不断:洪武二十四年(1391)苗民起义,州判徐彝被杀;永乐十一年(1413)苗民再起义,宝庆卫镇抚康信被杀;弘治十四年(1501)苗民又起事,朝廷派57000多人围剿,首领李再万等4000多人被斩;嘉靖二十六年(1547)翟廷相起义,驻大坳等处。为自保,岷康王奏添“小王城”270丈,建王府21座。为捍卫“宗藩之外郭”,隆庆元年(1567)增筑外城736丈,与大、小王城三环相扣,内、外城之间有渠水自西向东汇资江。

  崇祯十二年(1639)岷显王朱企将城墙增高拓宽再展北,暴虐民工,袁有志等被“罢吏”。崇祯十六年(1643),袁有志率万余人冲进王府,焚王宫,“夺民妻女无算”的朱企脑袋失踪。

  明清之际,南明军民利用坚固的城墙和清军展开六次拉锯战,毙清军王爷尚喜于城下。

  清咸丰十年(1860)城墙上增筑大、小炮台54座。经明、清两代8次大工程,至光绪时,城墙内外俱用数百上千斤乃至成吨重的方形青石码砌,以石灰、桐油、糯米混合浆胶结,中灌砂石,上有战楼760间,城楼13座。基脚亦用巨型方石砌筑,入地两米,严防“穴地攻城”。城门有内外两层,外层为铁闸门(千斤闸),内层为转轴铁门。渠水东西各设“水关”,用穿洞松木板关死,再堆鹅卵石,既通水,又防攻;城内有水井60多口,稻田、菜地1000余亩,可长时坚守,使晚清以来多次攻城告败。1945年4—5月,国军1个营与10倍日军血战七昼夜,古城不失,堪称抗战史上之奇迹。意外发生在1949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官员吹嘘:“连日本人都在这城墙下打败仗,共产党的军队难道有三头六臂?”然红旗很快插上城头。开国上将刘震回忆说:“这不是神话,确是奇迹。”

  三、湘西南地理、商贸、经济中心

  武冈素有湘桂门户、黔巫要地、三省通衢之称,有多条古道通向四方,是湘西南的地理中心、通商要道、物资集散地,现邵阳市所辖12个县、区、市,唯其不与外市、州交界。作为丘陵纵阖之中的盆地,这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历为粮食主产区。光绪《州志》载:武冈每年向邵阳、安化、新化等地输出黏米一万七千担。这些谷物,连同周边所产的靛蓝、药材等,汇集到码头,再顺资水北上宝庆府;益阳等地产的棉花、布匹,又循同一水路到武冈,再销往周边。作为商品集散地,宋代的武冈就“市井稠密”“人口众多”,街巷纵横,商贸发达。

  坚固的城墙为商贸、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安定环境,涌现百货、绸布、油盐、南货、山货、粮、纸、药等等店铺。土特产有黄精、提壶等,并有桶匠街、铁匠街、木货街、篾货街等特色街,前店后场,成行就市,既方便生产,又便于销售、管理,是历朝统治者经略西南的上选之地。

  四、书香古城,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武冈自古人文荟萃,历代名流或留足迹,或飘墨香,或以故事千古传奇,伴古城熠熠生辉。如旧志载:屈原从叙浦辗转到武冈,“俗传与渔父相见”,历有渔父亭、屈原祠等。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2岁任武冈县令,重教惠民,创建县学,为汉末至隋400多年湖南之唯一。书法家、湖南观察使柳公绰处理“民反”时“不重杀戮、专务教诲”,彪炳史册。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经典诗句使人感同身受。柳宗元所撰《武冈铭》、王安石“砯岩”题字等众多摩崖石刻,成一道道风景。两宋之交著名诗人陈与义的韵武冈诗文令人陶醉。宋高宗题“云山七十一峰风云变幻”、宋理宗手书“宣风雪霁”,光耀至今。史弥宁知武冈军时“苟可利于民者,行之坚劲,不俟终日”,任内“边民弥宁”,离任后士子纷纷将其画像供于室中,将其业绩刻石永存,“以为后来宪”。民族英雄文天祥撰《武冈军学奎文阁记》,称“都梁之士必有感道怀和,争自奋拔于文明之世矣”。其他如盛弘之、郦道元、韩愈、欧阳修、黄庭坚、王世贞、欧阳玄、王夫之、何绍基、王闿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晏阳初、周谷城、艾青等等巨匠,无不留下文化瑰宝,引领本土发展。

  武冈古来道释儒交融。如世传同保山是春秋道学家范蠡之女隐身成仙之地,后建有古仙院。云山是道家第六十九福地———“仙人卢生治之”,原有“卢侯二仙祠”。宋代建观音阁、云峰阁等,“藏御书于其中”。

  南北朝时武冈有天宁寺。唐代云山有制止寺,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改建为胜力寺。元代寺毁。明成化五年(1469)复修,“为郡伟观”。很多大和尚,如无涯、燕居等到此讲经,僧众多达500,香客不绝于道。此外还有法相寺、紫府寺、洪觉寺等众多寺庙。

  北宋崇宁五年(1106),宣恩门外始建学宫。南宋绍兴八年(1138)改建文庙于今址,随后建紫阳书院,“儒者日众”,“夷人向化”。明清时官学、书院更多。1930年邓小平等率红七军途经武冈,传播了红色文化。抗战时办黄埔军校武冈分校、省第六师范、私立洞庭中学等,加上族学、私塾,武冈成才条件堪佳。

  在民间,将儒、释、道和传统技艺,如丝弦、渔鼓及传说等融汇,形成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些既具汉族优秀传统,又有少数民族刚烈基因,使人从小受影响而英才辈出。如唐肃宗时道士申太芝被赐安国大师;宋代谏议大夫周仪是武冈第一位进士,晚年回乡办书院;明都察御史曹一夔廉洁刚直,被誉为清官,为武冈诗坛大家;明熹宗天启武状元郑维城好读兵书,历官刘河游击、舟山参将、总兵(正一品)等;潘应斗,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序列二甲,被誉为“不世之才”,任广东知州时,百姓为其建生祠;清湘中才子、江西布政使邓辅纶;光绪八年(1882)民国元勋蔡锷生于武冈山门镇大坝上(今洞口县水东乡),后创“讨袁护国,再造共和”奇功;李秋涛、欧阳东、邓中宇等1925年组建中共武冈特别支部,宣传马列主义,进行革命活动,光荣献身。

  五、丰富的历史遗存

  武冈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遗存丰富,主要有: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 在今武冈二中内,由中山堂、李明灏故居、法相岩三部分组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由武汉南迁于此,共培训军官23052名(其中将官50余),为抗战做了重要贡献。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灏等创办“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学”。1945年军校迁走后,洞庭中学迁入,1953年改名武冈第二中学。2004年10月中山堂评为湖南百景之一。旁有李明灏将军别墅。

  法相岩 古“都梁十景”之一,是当年第二分校师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古木绿荫之下,有栖真、芙蓉、太保、隐仙等7洞相连的神秘地下世界,有历代摩崖石刻70多方,草、楷、隶、篆相互生辉。后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武冈城墙 现存城门4座、水门1座,城垣4段(内、外城各两段)1450米,国内罕见的全石城墙古风犹存,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风楼 原名宣风雪霁楼,在济川门(老南门)城墙上,为赏雪胜地。宋理宗赵昀曾书“宣风雪霁”匾。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年(1737)重建,民国塌废。1994年复建,仿宋式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图2)。

图 2 武冈城墙、宣风楼

  武冈文庙 位于渠水北岸。北宋崇宁五年(1106)始建于宣恩门外,原名学宫。南宋绍兴八年(1138)迁现址。庙前古银杏为1700多年前武冈县令陶侃手植(图3)。

图 3 渠水北岸的武冈文庙

  武冈大炮台 清咸丰十年(1860)建,周长40余丈。大、小炮台成马面形向前突出,三面御敌,易守难攻,石达开部曾围城7昼夜无果。炮台遗址现建武冈革命历史陈列馆,辟为游园。

  四季岩古文化遗址 位于城南17公里的云山东麓,因洞内四季如春而名,为“资江上游唯一发现有文化层次的原始社会洞穴遗址”。出土石斧、骨镞、陶质纺轮、青铜锏等文物400多件。

  同保山 即“蛮保此冈”之所,在城北2.5公里处,石林参差,有发声如铃、铎、钟、罄的九音岩,有泉涌如溪、深不可测的没底江。有春秋时范蠡之女隐身的古仙院、元代武冈路总管柳不华屯军的元帅岩、王安石“砯岩”题字等石刻30多处。

  武冈水文化独到,除“旱西门”外,还有“水西门”;城内每平方公里的桥梁数,远超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众桥之中,化龙桥尤殊:4孔等跨风雨桥,长22米,宽19米,中建观音阁,后改名化龙寺(图4)。桥庙合一,世所罕见。

图 4 化龙寺

  云山 在城南5公里外,为国家森林公园,历有云山十景,曾与南岳齐名。现存50多块碑刻,3处摩崖石刻,有203科、1518种植物,66科、211种动物,是50多种植物标本产地,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题有“楚南胜境”。

  木瓜桥 在城西南15公里的邓元泰镇木瓜村,东西跨资水,始建时间失考。清康熙五十年(1711)增建桥亭,为长44米、宽4.7米、四墩五拱的廊桥,两端砌青砖牌楼,门额“木瓜桥”。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即武冈双牌乡的大型古民宅建筑群 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现存完整的古民居55座,错落有致,其中41对石门柱刻有楹联,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双峰禅院 即洪觉寺,在城东北之双峰山南麓,康熙三年(1664)建,有“巽峰双秀”等双峰八景,与云山胜力寺并称武冈两大丛林。现存碑刻5块,摩崖石刻10多处。

  (本文来源《文史拾遗》,作者系沈绍尧、吴芊含,原标题为《武冈历史文化寻综》)

来源:红网

作者:沈绍尧 吴芊含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0/09/41017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