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湘文化孕育了湘剧,湘剧又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是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当代湘剧需要紧追文化湘军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湘剧的复兴需要坚韧不拔、敢于创新的湖湘精神。本文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从湘剧与湖湘文化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湘剧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文章原标题为《湘剧与湖湘文化》,作者单位:湖南省湘剧院,文章来源:《艺海》杂志。
(2016年9月,湖南人口耳相传的湘剧《月亮粑粑》进京了。)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承屈原至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到近代达到极盛焙育了大批人才,清代有曾国藩、左宗棠、魏源等著名军事家和思想家,民主革命时期有谭嗣同、黄兴、蔡鳄等革命家,现代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政治家军事家和李达、杨昌济、徐特立、谢觉哉等哲学家和教育家。正因为如此湖湘文化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
我国的戏曲艺术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融演、唱、舞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等综合性表演手段为基础形式,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湘剧是以长沙、湘潭为中心不断向四周辐射包括高、低、昆、乱多种声腔组合的地方大剧种,素有湖南“省剧”之称。毋庸置疑湘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湘剧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本质是什么?当前湘剧是否适应湖湘文化的发展潮流?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湘剧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湖湘文化孕育了湘剧,湘剧又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
首先,湖湘文化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孕育了湘剧。一个剧种的形成声腔是其主要标志,湘剧由高、低、昆、乱四种声腔组成这四种声腔的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兼容并蓄、通变求新的湖湘文化优秀精神传统。
湘剧的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朝初年江西弋阳腔传入湖南,“错用乡语”,与本土语言和民乐结合而地方化演变发展成具有湖湘地方特色的高腔并成为湘剧的主要声腔并运用这一声腔将北杂剧和南戏改调歌之,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左口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在湘剧中有同名的高腔剧本,高腔本与杂剧一脉相承,同时又对原有剧本进行了改进。湘剧的低牌子一般认为是宋元以来南曲的遗音。而昆腔更是直接借鉴了昆曲。乱弹汉称弹腔,其形成过程则同时借鉴了徽调南路和汉剧的西皮北路徽调由安徽传入而西皮出自陕西梆子。目前,湘剧中还存在一道中国戏曲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在同一剧种中的同一剧目,可以同时存在用三种不同声腔来演唱。
从另一方面来说湘剧又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湘剧之所以在数百年间广泛流传于湖湘大地,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原因无疑是其表达了本土情感、体现了本土精神。湘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淇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淇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可以说湘剧以艺术的形式,对湘人刚正质直、注重气节、勇于任事的性格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在当代,湘剧仍是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建国以后湘剧迎来了鼎盛时期,一度成为湖湘文化的名片。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展演《琵琶上路》《打猎回书》等高腔戏徐绍清、彭俐侬、陈剑霞、王福梅等湘剧名家声情并茂的演唱精湛的表演,一时誉满中华。而后《拜月记》《生死牌》先后登上了银幕成为湘剧的“双壁”。1965年湖南省湘剧院大型现代戏《山花颂》,轰动广州;1974年,《园丁之歌》唱红全国。湘剧人创造了上世纪中后期湘剧艺术的黄金时代。
历经十年动乱的破坏,社会转型、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湘剧观众流失,人才流失。但湘剧人仍在不屈不饶地坚守着这份清贫而高尚的事业,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默默地做着贡献。2003年湖南省湘剧院推出的新编高腔戏《谭嗣同》夺得省首届(2003年)艺术节金奖,并深受观众喜爱;2008年推出新编高腔戏《李贞回乡》,被誉为湘剧舞台的时代创新之作,获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歌我湘人、颂我湘魂,这是湘剧对湖湘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与发扬。
(湘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本文图片来源:红网)
三、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湘剧需要紧追文化湘军的步伐,加大改革发展力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6年,湖南省率先提出“文化强省”发展战略;2009年11月,湖南召开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先后形成了《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关于加快推进试点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从上至下的重视使文化产业在湖湘大地迅速发展。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享誉全国,为湖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面对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湘剧人却沉默了,湘剧已经被文化湘军抛到了后头,湘剧院团正陷于生存的困境中。众多湘籍文化名人对湘剧的日渐衰落,忧心如焚,以致发出“湘剧凭谁挽式微”的慨叹。这样的局面不是湘剧人所希望的,而局面的改变迫切需要湘剧人紧追文化湘军的步伐,通过大力的改革,求生存求发展。
四、湘剧的复兴有赖于发扬湖湘文化的精神
湖湘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与民族和人民共忧患的爱国主义思想,困知勉行、经世致用、求实务实、不尚空谈的实践理性精神,追求真理和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骡子”性格,革放鼎新的历史观、社会观,下求索、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等等。
首先,湘剧的复兴需要全体湘剧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湘剧人要从爱国爱家的高度、从保护湖湘文化的高度,树立自己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湘剧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湘剧人更要发扬为湘剧艺术献身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骡子”性格。最重要的湘剧的复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走出困境。湘剧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的探索。
最后,湘剧人应该树立足够的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为湘剧的复兴努力工作。2008年,教育部选择北京、天津、浙江等个省市开展音乐课教京剧的试点工作,将京剧带入了中小学课堂,相信不久的将来湘剧也将进入湖南的中小学校并培养出一批批湘剧的传承者和鉴赏者。
来源:红网
作者:肖园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