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在湖南益阳市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湖北湖南省参事室、湖南省社科联等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生态建设、土地保护、农业开发、旅游发展等层面,站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高度,就如何建设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看法和建议。红网论道湖南频道将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梳理与会专家观点和建议供大家参阅。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据2015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2014年,洞庭湖11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超过标准水质,其中10个断面属Ⅳ类,1个断面属Ⅴ类,主要污染物总磷浓度比2013年升高29.2%,水质为轻度污染。2015年上半年,洞庭湖水质继续恶化,总体下降为中度污染,其中2个断面属Ⅳ类、9个断面属Ⅴ类,总磷污染继续加重。而水质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洞庭湖区渔业的生产。
2.洪涝灾害频发,洞庭湖调蓄功能下降。 据统计,明代以前,洞庭湖区水灾平均83年发生一次,明代后期至清末平均20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前夕恶化到5年发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进入90年代后,湖区几乎念念遭受洪水灾害。2016年夏季,因持续的大暴雨,长江中游地区就出现特大洪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皆发生重大的垮堤或溃垸灾害。与此同时,洞庭湖面积的萎缩导致调蓄量减少,进而加剧了洪涝灾害。
3.血吸虫病流行,危害居民健康。 血吸虫病是洞庭湖区一种严重的地方病,它寄生于钉螺内,而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严重危害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至2013年底,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未控制区面积仍有4900km2,血吸虫患者总人数116417人,部分疫区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4.湿地景观遭到破坏。 在碟形盆地圈带状景观结构控制下,洞庭湖区形成了以浅水湿地、过水湿地和渍水湿地为主的我国最大的湖泊地区湿地景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近年来出现了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等问题。为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综合管理,稳定湿地面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
二、造成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类活动造成湖水污染。 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造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类。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对空气、地下水、河流等也存在巨大危害。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水污染严重影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
2.多重原因致使洪涝灾害严重。 近年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繁,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江中游蓄洪调洪能力明显偏弱,原有的湿地、湖泊被城镇、工业建设大量侵占,结果导致超量洪水难以下泄而壅堵成灾。二是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三是一些地方防洪设施建设滞后,对于可能发生的大洪水缺乏足够的重视。四是政府重视工程建设却忽略生态建设,湖泊调蓄功能逐渐弱化,尤其是洞庭湖与长江的水文联系渐趋恶化。洪涝灾害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围垦湿地和开挖湿地破坏洞庭湖区湿地景观。 20世纪70年代的湿地围垦加速了湖床淤积和航运水稻堵塞。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大型洲滩芦苇地开挖引洪、引淤河道,也对地位湿地尽管起着切割、隔离和疏通作用,湿地景观的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解决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在本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上,专家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了观点和看法。具体有以下六方面建议和对策。
1.利用国土空间开发制度保护洞庭湖生态文明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蓝本,谈了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空间开发制度方面的内容。他谈到监督主体工程区的实施,一是要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二是要做好配套制度的空间规划。
湖南省政府参事、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翔结合2016年长江中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案例,提出要解决洞庭湖区持续发展的问题,需从提高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把大通湖扩充成生态型大湖、加强澧水与长江的联系、改变洞庭湖区城镇和产业布局方式、推进洞庭湖区整体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
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郭辉东从分析湖泊的变迁角度出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反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益阳市洞庭湖办专职副书记刘洪塞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益阳在生态绿色发展方面的情况:一是积极开展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以一元两中心的建设来完善益阳的城市功能,提升益阳的城市品位;三是突出益阳的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根据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做好规划和发展;四是着力推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建设;五是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建设。
2.加快洞庭湖生态农业特色产品品牌培育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分析了洞庭湖生态农业特色产品品牌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加快洞庭湖生态农业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一是扶持农业龙头品牌企业发展,促优势产业升级;二是发展优质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三是完善生态农业特色产品品牌支撑体系;四是加强品牌营销和管理。
3.三市联动发展洞庭湖的文化旅游
就“如何打造洞庭湖的文化旅游品牌”的问题,湖南商学院休闲产业研究所、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宪春认为,重点应三市联动,常德、益阳、岳阳三市应抓住洞庭湖已进入到国家开发序列的良机,加快发展洞庭湖的文化旅游,在程序上,三市联动起来,争取湖南省各部门的支持,甚至由湖南省旅游局牵头组织论证、规划及开发。
湖南省政府参事、博士生导师徐飞雄和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志军则以行政区经济理论和点-轴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洞庭湖区的地缘相亲、地域相邻、文化同源、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等因素,来理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合作模式。
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教授颜文洪认为,当前洞庭湖区古镇开发存在低碳意识薄弱、古镇景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景区管理粗放导致游客碳足迹超标、景区低碳技术推广缓慢和旅游开发建设污染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宣传并普及低碳旅游意识、大力推广以低碳为导向的新型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景区低碳管理、积极建设低碳旅游各类基础设施和采用低碳科技进行古镇开发建设等。
4.合理开发并提升洞庭湖区民俗文化
益阳市社科联主席张一矛则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区域,一个地方打造文化品牌,固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还远远低估了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终极作用是以文化人,通过历史文化学习,通过历史文化品牌打造,人能得到精神享受,满足精神需求,陶冶情操,砥砺品行。
岳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社会学研究员魏星认为,洞庭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它属于无形资产,价值难以量化,但它可以重复使用,不仅可融合在商品和服务之中,而且还可以融合在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理念之中。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湖南城市学院基地副教授匡列辉认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时候,任何的一项开发都要将严格保护环洞庭的生态始终放在首位,要做足洞庭湖的水文化。一是要保护好水域,即保护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二是要保护好水质,即净化水资源。三是开发水旅游。打造以洞庭水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人们在前来旅游观光地同时了解洞庭湖丰富的人文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
5.以创新构建洞庭湖区经济体系
针对洞庭湖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汤勇从伦理的角度分析,创业者只有在伦理框架下规划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其发展要求紧跟社会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双创”体系。
荆州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刘润长从生态湖区、旅游湖区、文化湖区和多赢湖区四个方面谈了荆州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一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推进生态湖区建设;二是突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四是思考坚持与文化并驱,推进文化建设。
益阳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助理讲师翟晓叶认为,环境保护得益于发展,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产业,两者的结合桥梁在于发展生态产业体系。而改造传统产业体系,构筑集发展、保护于一体的生态产业体系需要以创新做切入点和核心动力。
6.借助“互联网+”开发洞庭湖区内河航运
岳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书记夏安民则从洞庭湖的在全国的地位出发,认为应该恢复洞庭湖是中国第一大湖泊的地位。把洞庭湖当做第二大湖,影响到了国家对洞庭湖的支持力度,也影响到了洞庭湖的发展速度。
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田小勇从航道、港口、船舶、综合交通、信息化、制度保障、文化建设7个方面谈了对洞庭湖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思考。他认为,应将互联网概念与技术引入湖区内河航运领域,加快内河船联网建设,加快内河港航信息化管理,提升航运经营效率。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药用植物学教师唐敏则提出重建信义大学植物标本馆的建议,他认为,以其毗邻洞庭湖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以历史文化背景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标本馆必将获取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