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全方位展现该地在扶贫攻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成就。桑植县刘家坪村村民王玉环通过学习一技之长,成功脱贫。她说:“学技能脱贫,还债那都不是事。”(9月1日红网)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扶贫攻坚也是如此,要想挣脱贫困的束缚,唯有通过学习技术、强化技能,磨练出金刚钻,揽上了瓷器活,才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求得生存、谋得发展。
为什么说技术如此重要?在当下人才市场,时常听到“蓝领技术工人月入过万,大学毕业生相形见绌”的新闻。这里并非说学历不重要。而是说,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高学历,但从供需的角度来说,就业市场更需要懂技术的蓝领工人。这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大环境更青睐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说,技能才是当下的稀缺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在贫困山区更是如此。桑植县刘家坪村的王玉环学会了打鼓,她就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也因这门技术,她改变了贫困的家境,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当然,要想通过技术改变命运,还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也应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为老百姓创造条件。首先,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做好技能培训。比如:以旅游为主的山区,可以给村民培训旅游开发的相关知识;以传统文化为优势的地区,可以培训村民一些文艺方面的常识。其次,政府还应根据市场供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劳动力市场良性发展,保护好地方百姓的合法权益。一言以蔽之,唯有将一地的人口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激发扶贫的内生动力。
其实,这也就是扶贫攻坚中“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的做法。如果只有“输血”,靠国家政策资金虽能解决一时之困,但并非长久之计;而如果没有“输血”带来的配套措施和社会环境,老百姓再努力也难以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所以,政府和个人都要朝着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发力。正如王玉环所坦言的,“脱贫要靠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互相帮扶,脱贫更快”。
总之,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地区与地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存在巨大差异。作为执政者,应看到脱贫攻坚的复杂性,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当地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方案;作为个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方能在扶贫的浪潮中争做弄潮儿。
文/齐言
来源:红网
作者:齐言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