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键时期,“创新”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新动能的异军突起,亦或是旧动能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创新引擎的带动发起。过去,湖南凭借资源禀赋、人力环境等优势,全省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现在,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过去所依靠的人口、土地、环境资源“红利”不断消减,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何以驱动新一轮发展?何以保持发展总量、均量与质量的“三量齐升”?“创新”是唯一的答案,也是必然的选择。
有人说,创新发展的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在开拓创新的路上,湖湘儿女充分显示出了“敢为人先”的闯劲、“湖南骡子”的韧性和“惟楚有才”的灵性。在省委省政府的大策划大布局下,湖南在这短短几年里,绘制了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培育了创新实践的“主力军”,激活了创新人才的“源动力”,新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传统产业稳步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创新之潮涌起湘江、波及三湘大地。立足全国看创新,湖南可圈可点。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移动互联产业异军突起,创新元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活跃,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大。统计表明,湖南2015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同比提高了4.6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首位。湖南依靠全国第27位的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全国第17位的政府研发投入,取得了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8位的创新绩效和第10位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中部省份来说,这是何等耀眼的成绩!
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企业的创新自觉。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自觉的企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当前,湖南拥有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自觉和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像是机械工程制造业的泰富重工,国内血糖仪市场份额占有率第一的三诺生物,全球首个实现木薯淀粉胶囊产业化的尔康制药,他们因创新而成为湖南企业甚至中国企业的骄傲。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姓“公”姓“私”还是姓“混”,创新型的企业正在三湘大地上“遍地开花”,创新型的成果正在湖南“铺天盖地”,湖湘企业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的勇猛弄潮儿。
创新的加速力来源于政府的土壤培育。“比起一时的阳光雨露,企业更期待持续滋养的创新土壤。”促进新品研发、管理升级、技术进步,并不需要政府在企业身后时时督促提醒,也不需要政府官员们手把手地研究技术路线、引导研发方向。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帮他们砍掉挡在创新之路上的制度荆棘,让企业新品研发的步子迈得更大胆、更坚定。从这一点来说,政府的制度创新与企业的产品创新同等重要。“不当‘管家婆’,舞好‘指挥棒’。”正是因为湖南的决策者们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政府才在研究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开发规划、制定政策法规、优化公共服务上展现了更好作为,才在湖湘大地上培植起了激发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深厚土壤。
创新的持久力来源于人才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成果归根结底是靠人才拼出来、创出来、闯出来的。对人才,湖南人一向是尊崇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记在每一名湖南人的心头。要创新,不仅需要高端科研人员,也需要高级技能工人;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人才,还需要管理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制造业创新人才,还需要服务业创新人才。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121人才培养工程、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已形成湖南农科院超级杂交稻专家群体、国防科大超级计算机专家群体、株洲南车超级电力机车专家群体、中南大学超级冶金材料院士群体、长沙超级重型建筑机械专家群体等六大超级高端人才群体,有力推动了湖南科技创新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使湖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已成为创新湖南持续发力的根本保证。
好风凭借力。站在宏伟的“十三五”规划蓝图面前,随着改革和创新两个轮子并驾齐驱、同向发力,创新驱动这个新引擎一定会速度更快、动力更强!
文/胡名声
来源:红网
作者:胡名声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