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杨帆 编辑:许敏 2016-07-28 00:19:40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都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湖南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关心支持下,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任务,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扎实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抓好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推进地质环境监测”这几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一、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湖南省地形地貌特殊,地质结构复杂,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142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3089毫米,这些条件均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全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7.6%。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8-2015年这8年,湖南省地质灾害发生的起数有6年位居全国前三位。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使湖南蒙受了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仅2016年上半年,就发生地质灾害647起,因灾死亡失踪12人,直接经济损失1.48亿元。

  2014年,湖南省入选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中央财政每年支持5-8亿元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省级财政也将投入相应配套资金支持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灾害治理、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也花大力气全力开展地灾防治工作,从2011年起在全省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查,2015年底全面完成,实现1:5万地质灾害详查全省覆盖;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3400个自动雨量站的数据实时传输,做到暴雨到哪里,预警信息就发送到哪里,电话就检查到哪里。

  二、扎实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为基础的地质环境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中央重视、社会需要、群众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系统中处于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地位,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湖南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地方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几年来,通过施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广大采矿权人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自身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省共有2200余个矿山通过了治理验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明显。此外,2006-2014年总共获取中央财政资金20.19亿元,实施95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12-2014年,组织开展全省“矿山复绿”行动进展情况专项检查,推进“三区两线”裸露山体恢复治理,全省由地方政府或企业复绿的矿山达743个,投资总额29.73亿元,复绿面积1.81万亩。

  三、抓好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既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更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自2000年起,湖南省已建立地质公园32家,其中世界级1家,国家级12家,省级19家,国家矿山公园3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地质公园建设、古生物化石保护为依托,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卓越成果。从2005年开始,湖南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10年间共争取资金近2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1.3亿元,促进了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

  四、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为加快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的科技步伐,湖南省冷水江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天空、地面、地下”三维立体实时传输监测网络,示范区监测工程已列为全国第一批地质科学野外观测基地。湖南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政府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系,已建成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1个,市级14个,县级15个。

  为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环境进一步恶化,防止新的地下水环境问题的出现,全省对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启动了全省226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建设工作,将逐步实现水温、水位的自动化监测和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应急”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达到对地下水骨干点自动化实时监控、动态分析预报和快速应急反应。

  “十三五”期间,湖南将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省份建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文/杨帆

  (备注:2016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以现代科技教研部牵头的教学团队组织2016年上学期处干二班学员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是其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红网

作者:杨帆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7/28/40455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