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系“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征文活动中的投稿作品。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湖南城市学院基地副教授匡列辉。文章原标题为《生态文化和洞庭生态文化建设》。作者认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时候,任何的一项开发都要将严格保护环洞庭的生态始终放在首位。以下刊发文章的精彩部分。
(南洞庭湖风光。)
党的十八大首提五位一体的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推进。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洞庭湖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富饶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独特的区位优势,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但是长期无序的开发,加之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洞庭湖水面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开始制约“天下粮仓”的发展。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开始“沦落”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怎样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怎样使“天下粮仓”焕发新的活力?生态与经济如何破题?成为当政者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生态文化思想发展演化轨迹的分析,我认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时候,任何的一项开发都要将严格保护环洞庭的生态始终放在首位。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倾听自然言说,理解自然秩序才是可持续的生存之道。因为自然永远手握惩治之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洞庭湖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实现八百里秀美的湖光山色,把实现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置于每一个决策者、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头脑中。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在规划理念层面:做足洞庭湖的水文化。洞庭湖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著称于世。所以要下大力气做好三件事,一是要保护好水域,即保护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一切的开发建设都不能挤占丝毫水域,而是要努力想办法恢复烟波浩渺的洞庭胜景。二是要保护好水质,即净化水资源。要加强环湖区域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血吸虫病的群防群治力度,真正让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安心放心。三是开发水旅游。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以合理的做足水文章,打造以洞庭水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人们在前来旅游观光地同时了解洞庭湖丰富的人文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也使当地人们感受到环境美丽、生活宜居,收入增加,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其次,在具体措施层面。一是加强环湖各区县的行政协同,严格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不能好处争着抢,难事绕着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洞庭湖的水文化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培育形成一张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名片,那么就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名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石。只有高起点规划好环洞庭的交通、道路设施。加大生态区内高铁、公路、码头、机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之能够适应大旅游、大物流的发展需求;三是加大环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广有美誉的“天下粮仓”,要充分利用和升级区域内现有平台,做强大米、蔬菜、茶叶等农业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来源:红网
作者:匡列辉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