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媒介话语权应紧扣受众心理认同

来源:红网 作者:刘孙恒 编辑:许敏 2016-03-25 15:07:4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3月25日在《人民日报》发文称,新闻舆论工作应“着力提高话语权”,“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导、在国际传播中奏强音”。(3月25日《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以前,伴随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拥有绝对话语权。但改革开放后,都市类市场化媒体纷纷崛起,抢占了一部分舆论市场份额和占有量。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现实,新媒体更是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速度影响党报党刊的传播力。
  
  在此情形下,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话语权,“大力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传播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之增强,除了站的位置足够显眼、声音足够嘹亮,更紧要的是媒介话语权应紧扣受众的心理认同。唯有如此,方能“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导、在国际传播中奏强音”。
  
  具体而言,首先,媒体应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坚守真实底线。之所以“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是因为人们置身在不可预期的情境中时,会本能地感到恐慌,并试图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来解释现象。虽说主流媒体在时效和容量上难以媲美新媒体,但在权威和深度上却是高下立判。因此,及时发布已知的权威信息,做好导向作用,然后再做具有深度的解惑性报道,澄清事情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新闻舆论工作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
  
  其次,媒体应直面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体关心人民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本就是职责和义务。当公众热心关注某一问题时,就意味着他对这个事情已有的信息已经有不少的了解,个人也已有大致的看法和体会。如果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把“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观点系统化地呈现出来,自然会获得民众真心实意的心理认同。
  
  最后,新闻要采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方式来报道。这涉及文风的问题。自中央下决心改文风以来,形式内容要求“短、实、新”、思想观念要求“转、正、改”,诸如此类确实有了十足的进步。但是亦有必要重申这一老问题。毕竟听得懂是听得进的前提条件,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更是紧密相连。
  
  文/刘孙恒


来源:红网

作者:刘孙恒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3/25/39436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