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要地区的娄底市,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获得了长足发展。近期,娄底市有关部门邀请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的专家学者,就全市扶贫开发情况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目前贫困状况与取得的成效
娄底市下辖的新化县、涟源市和冷水江市属于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地带,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据娄底市扶贫办统计,全市现有贫困人口100万人左右。2013年娄底市农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4303元,占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娄底市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寒山区,石灰岩干旱区和水淹库区三大贫困区域。目前,贫困人口仍然存在饮水难、用电难、交通难、灌溉难、住房难、就学难等问题。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娄底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决策,采取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包括“雨露计划”)等方式,励精图治,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娄底市贫困农民人均增收651元,减少贫困人口20.9万人。娄底市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饮水等方面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仅2013年以来,就投入592万元改造农村危房456户;筹资2557万元新修和整修道路261公里;投资4603万元兴修农田水利,解决了2596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他们不断调整和优化贫困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现,新增种植业面积25130亩,新增大牲畜养殖40670头,形成了一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有效增长的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贫困户致富奔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
对今后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娄底市的扶贫开发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要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龙头。一是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二是选好配强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群众的村干部。三是各级政府不但要对农村干部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学会一技之长,还要对他们分期分批进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具备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和充分利用扶贫资源的能力,真正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要以强化参与意识为动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摆脱贫困的主体。农民不缺劳力、不缺土地,缺少的是发展意识和发展本领。娄底市要整合本区域的高校和教育资源,搞好产学研与扶贫开发合作,大力培育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大力推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积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深入农民庭院和田间地头传授先进实用技术。
要以推进产业发展为核心。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是扶贫攻坚的核心措施。娄底市的扶贫开发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特色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特种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规划;创建扶贫开发优势产业孵化中心,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要以创新扶贫机制为保障。一是完善扶贫开发资源整合机制,做到整体推进。二是把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激励机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机制,做到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四是创新扶贫资金拨付机制,防止资金被克扣、挪用、贪污。五是完善产业扶贫与救助扶贫协调发展机制,坚持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执笔: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李尚益,副教授、博士 周玉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尚益
编辑:司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