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治理,明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这是“为官不为”20年来首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人民网)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只有干出来的干部,群众才信得过,自己才走得远,党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牢固。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群众的利益追求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原点。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广大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倘若心中无民,手中无法,脚下无根,即使职务再高,权力再大,也只是“昙花一现”,成为一个匆匆“过客”,有的甚至还留下了污点,印下了“光辉”的“足迹”,成了人们饭后闲谈的话题。
不可否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随着反“四风”力度的加大、速度的加快,干部队伍的作风明显转变,人们群众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在禁令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查处越来越严的从政环境下,“为官不易”悄然成为了一种常态、一种新的要求。
于是,干部手中的权力“小”了、“隐形”福利少了,“危险”系数高了,为官不自在了,不能再“任性”了。面对“为官不易”、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无声无息,“顺理成章”地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想法和念头。从以前的不收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变成了在其位不尽其责、不出其力,廉而不勤,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上进,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在心不在,“默默无闻”混日子,浑浑噩噩过日子。
这种“为官不为”的表现,其实是“四风”陋习的变异,与党的执政要求格格不入,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背道而驰,是一种“懒政”的行为,更是一种“变相”的腐败,严重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和效率,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割裂了干群之间的信任,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导向正,则风气正;风气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泰山移。此次,党中央把对“为官不为”的治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既表明了从严治党的坚定立场和强硬态度,又体现了抓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毅力,就是要通过提要求、明底线、重管理、严查处,下猛药,动真格,保持“为官不易”的势头,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将“为官不易”进行到底,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浓厚的干事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摒弃“为官不为”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宗旨和使命,积极适应新常态,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能干”,做一个组织放心、群众信任、亲人自豪的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干”字为先,以实为本,以干为荣,在改革的大潮中,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自身清白,自觉想事、善于谋事、积极干事、勤于做事、精于成事,我们的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正、越走越好,我们的“小康梦”、“中国梦”才能指日可待!
文/龙海艳
来源:红网
作者:龙海艳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