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发展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的新常态下,网络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党和国家当下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当今世界国家政治变革的主要趋势。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是民主治理,蕴含了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目标良善化法治化、治理过程协商化透明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柔性化、治理效能低成本化高效率化等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互联网,其孕育的互联网精神在实践中彰显民主理念与活力,契合现代治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包容,互联网突破物理时空和用户人数的限制,体现个人心智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开放;二是崇尚平等,互联网络呈分布式状态,去中心化,没有层级结构,决定了网络用户彼此平等相待;三是相互分享,任一用户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制造、分享信息,使得信息交流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四是协商合作,通过互联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方式的沟通与协商,容易形成民主决策干事的共识。一般而言,互联网发展的表象是促进信息化,增进信息共享,加快全民传播时代、扁平化世界的到来;互联网发展的实质是方便越来越多的公民低门槛在线参与利益表达,强化公民与公共权力之间的互动,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彰显直接民主与协商民主理念,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较好的改进与提升。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必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对现有治理模式的全面优化和深刻变革。一是实现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共治。互联网既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主体利益表达提供了便捷的机会和平台,又为在线互动参与提供了人人平等的内在品质保障。这大大促进了利益表达诉求和信息交流沟通直接透明共享,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推动重大决策的“决定——宣布——辩护”模式向“参与——协商——共识”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合作共治与保证决策科学,使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形成多元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形成公共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效渠道。互联网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个个都是监督者成为现实,使国家治理模式从“全景监狱”变为“共景监狱”,众人之间信息分配比较对称,公权力管理者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复存在,网络监督凸显监督制约的大众化和常态化特征,促进了公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三是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率。一方面,互联网便于交换和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随时随地实现共享,对党委政府所需要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党委政府工作效率,精简管理成本,改进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党委政府可以通过网络问政、网络行政、网络理政等方式,打造疏导网上民意的最短路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协调解决网民群众各方面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互联网参与国家治理,释放了社会治理压力,发挥了社会黏合剂和缓冲剂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数字鸿沟”、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网络法治化薄弱、网络空间安全挑战等问题,使互联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要积极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切实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信息化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所造成的短板;要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网上渠道,既尽可能倾听社会各方面的众声喧哗,又尽可能打捞弱势群体“沉没的声音”;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法律,完善网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常态化机制,不断提高网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要坚持“信息传播无国界,网络空间有主权”的原则,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网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最大增量”。
文/严颂(作者系湖南省委互联网宣传办公室网络服务处处长)
来源:红网
作者:严颂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