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记者调查文章,聚焦湖南湘江治理,从制定路线图,到聚力攻坚战,下出了一盘好棋。2013年以来,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计划用9年时间再现一江清水。通过新闻报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湘江之变。
曾经清澈见底的江水浑浊含沙,消除湘江污染这一痛点,已成当务之急。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就曾做出决定,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但湘江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的“一号工程”,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幸福工程。
“从我做起”,这个“我”首先是政府。治理湘江政府是主导。如果画地为圈,你一块,我一片,各打各的锣,各唱各的歌,那就是一盘散沙,就形不成合力,握不紧拳头。“病因”复杂多样,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难有作为。这个时候需要政府担责任、挑大梁。2013年9月,湘江的保护与治理,正式被确定为湖南省政府“一号工程”,湘江治理也开启了新的“升级版”。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治理战役中,政府是总导演,是布局者,是推动者。无论战略规划,还是攻坚战,无论“割肉”,还是“断腕”,政府都始终走在前面。“保护和治理湘江,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湖南省长杜家毫的话就是一种责任体现。
“从我做起”,这个“我”还有企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企业的投资拉动,就没有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正是这些企业,为了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肆意排放浓烟和污水,让曾经一江清水的湘江变成了如今的重金属污染重灾区。因此,湘江治理,企业必须担责,必须“割肉出血”,甚至停产转型。
当面对因江水污染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民众,企业必须要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再苦再难,也要关停并转,也要坚决配合政府打好这场重大的战役。2011年以来,湘江流域共淘汰关闭涉重企业981家,涉重企业数减少了六成;仅去年一年,就关停103家。这里面有强制被关者,也有主动转型者。28家企业,年产值45亿元,许多还是行业内翘楚。作为老工业基地竹埠港,再优势的企业也要分期分批的退出。这些都是企业的责任。
“从我做起”,这个“我”还有你和我。环境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企业的事,作为社会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加入到这场环境保卫战之中。湘江是母亲河,对于稍年长的人而已,这曾经是我们儿时嬉戏地方,或是家乡的记忆。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个“水”不仅是一种流动的液体,还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心中的精灵。面对母亲河被污染,我们除了呼吁和关注之外,关键还要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不向母亲河倾倒垃圾,排放生活废水。同时还要坚决抵制和制止各种排污行为,要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合力,因为湘江之痛也是我们心灵之痛。
文/章显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章显玉
编辑:宋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