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汤建军:举起爱国图强的湘学旗帜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程赛 2014-11-18 11:29:48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那么,湘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在哪里呢?我认为,爱国图强的精神特质就是湘学传统的根本。梳理数千年湘学传统之源流,不难发现: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湖湘儿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湖湘文化,铸就了举世闻名的爱国图强精神。这条爱国图强的精神主线贯穿湘学传统始终,是湘学传统的灵魂和旗帜,是湖湘儿女共有的精神气质和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代湖湘子弟奋勇向前,谱写了湖湘文化乃至华夏文明进步的精彩篇章。这面精神旗帜,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湘学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这面爱国图强的精神之旗。众所周知,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忠诚不二的道德操守、百折不饶的坚韧品格、敢为人先的进取之心、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修齐平治的实践路径、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于牺牲的忘我境界等这些湘学精髓,围绕的主题和指向全部都是爱国图强精神。这面精神旗帜构筑了数千年来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成就了数千年来湘学优秀传统的不朽品格。无数历史与事实表明,爱国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图强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执着梦想。湘学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得到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就在于这些核心主张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必将为培育和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也是因为这面爱国图强的精神之旗。从“怀沙沉江”的屈原、“主张经世济用”的贾谊,到“贬谪后不忘爱民忧国”的杜甫、柳宗元,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到湖湘学派的杰出代表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再到“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搞流血民主革命”的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杨昌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是爱国图强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杰出代表。正是因为湘学这面爱国图强的精神之旗,潇湘热土才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经邦济世的湖湘人才群。正是因为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发自内心的爱国图强情怀,他们忠诚、担当、坚韧,每逢民族危难之时,以他们为代表的湖湘子弟,总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乐于奉献、敢于牺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对此,王闓运说:“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杨度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他们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都是对湘学传统及其人才群的极大褒奖。这些湖湘志士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能够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舍身取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榜样和宝贵资源。
  
  让这面爱国图强的旗帜高高飘扬,是湖湘儿女的光荣使命。湖湘文化发展史表明,湘学绵延数千年,其独特的爱国图强精神特质已经成为湘人最持久、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植根湘人内心,这面精神之旗承载着湘人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影响着湘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湘学传承这种精神特质时呈现出极其鲜明的特征。我认为,恰逢盛世兴起湘学热潮,高举爱国图强的湘学旗帜,为改革攻坚凝聚共识共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一是始终忠诚不屈。无论身处高位低位、顺境逆境,湘人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第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面对危机能够挺身而出,总怀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爱国悲壮情怀。二是始终强调修齐平治。从“天下明德之始”的虞舜,到主张“经世济用”的贾谊,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到“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王夫之,再到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曾国藩,这些古圣先贤身上都延续着为民族大义而修身律己之德行。三是始终乐于奉献、敢于牺牲。从“误尝断肠草而死”的炎帝,到“变法图强不得志而投江报国”的屈原;从“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反对袁世凯称帝遭暗杀”的宋教仁,再到“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这些湖湘志士都能够为国为民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万代敬仰和弘扬。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1/18/352447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