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学校都会重视自己的校训,不论是“百年老店”的名校,还是新苗出土的学校,都把校训当作一块招牌,一个标杆,一种学校发展的遗传密码。《湖南日报》聚焦三湘名校的校训,展示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生面,无疑是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的,也让人思考校训的意义,教育的真谛。
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有的校训,历经数十年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墨迹斑斑了,又重新装点濡染,仍然有那么一种精气神,对人的心灵有震撼作用。有的校训,经过校长教育思想襁褓的不断孕育,不断打磨,更加成熟,更加新颖,更加接地气,一旦推陈出新,便好评如潮,掌声一片。经历现代世界五光十色的折射,好多校训试图返璞归真,回到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回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教诲场景,从论语处获取语言具象,从礼记里捡拾育人薪火。有的校训,又试图从古风中翻出新意,从实践中锤炼新知。总之,学校都非常重视校训,因为它毕竟是一所学校的脸谱,是师生早晨叩见、黄昏回眸的精神图腾。
然而,一些学校,那悬于学校大门正中的校训,俯瞰一些现象时,却感到了羞愧。人分三六九等的排行榜、公开的补课,隐蔽的掐尖,学生越来越重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这些并没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偃旗息鼓。纵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干预,在社会公众的“刚性需求”下,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嗟乎!可怜的教育局长。这也让那些墨大字饱的校训空怀壮志,无颜面对喧哗世界。校训与教育的现状相去甚远,功利的雾霾不能散去,这是教育之痛,也是一个时代之痛。
这让人想起了明德的校训“坚毅真诚”,让人想起了胡元倓先生的磨血育人。胡元倓对黄兴说:“流血革命险易,磨血革命稳而难,公倡革命,乃流血事业,我办教育,是磨血之人。”磨血,是看不见血,费的心血是慢而长,一点一滴地在血液中磨练人的意志。这是办学的最高境界。胡元倓先生以“我是伺候学生的”,实现了磨血育人的宗旨,也达到了校训所说的“坚毅真诚”的境界。
这也让人想起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几经迁徙、在战火中流动的民族精英们,在敌寇的飞机扔来的炸弹中,在“多难殷忧新国运”的艰难困苦中,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他们后来大都成为了杰出人才。这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费孝通、华罗庚等。后来,陈岱孙回忆时写道:“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未知的追求。”
我们遥想这两所学校,就因为他们的校训与当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名实相符,就因为当时的办学没有任何功利,而是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向历史致敬。综观当今世界级的大学,校训与教育教学名实相符的不乏其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校训是“实践思考出真知”。这些大学,因为他们办学的非功利性,也是英才辈出,有的学校,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写到这里,笔者还想说,教育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学校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不能成为庸俗市侩哲学的温床。应该说,我们的校训都是经过了推敲的,虽然有些校训有重复之嫌,但都充盈着办学者的理想和情怀。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实践好校训的要求,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有些出乎意料。其实,作为学校的校长,当你把校训牢牢刻在脑海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你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你的学生,而不是夹着公文包,四处公关,不能老在豪华餐厅和休闲中心现身露脸。作为教师,当你把校训稳稳记在心中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你的价值体现在你培养的学生上,而不是到处补课捞钱,不是玩的就是心跳,因为教师不是商人。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淡薄功利。
再回到《湖南日报》讲述的校训故事,感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诗,一首歌。这些故事,发生在我们湖南,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历史的暗夜,也发生在明媚的春天,感到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亲切。我们好好地回味和咀嚼,我们会更加明白教育的责任。我们也会明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向哪里去。其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校训故事。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打捞这些珍珠。我们也要善于讲述自己的校训故事,并真正按照精心打磨的校训做,让校训的光芒驱散功利的雾霾,这样,全社会对教育会有一种新的认识,那种顽固的“刚性需求”也会慢慢消除。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心灵会更加从容,我们更会赢得时代给予我们的喝彩。
文/龚鹏飞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