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湖南如何写就湘西扶贫大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雪花飘 编辑:夏熊飞 2014-11-03 15:42:0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湖南省长杜家毫在《瞭望新闻周刊》撰文,就湘西地区小康建设畅谈思路与措施。杜家毫在《湘西小康建设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实现湘西自治州全面小康,是自治州人民的强烈愿望,更寄托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自治州经济有一个大发展、扶贫有一个大成效、民生有一个大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11月2日人民网)
  
  毋庸置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今再来看湖南湘西自治州,其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程度仅为48.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湖南省的70.3%、62.8%,仍有占全州农村人口总数近一半的72万贫困人口,简直令人为之揪心。
  
  当然,湘西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自治州考察时就曾指出,“湖南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多是重合的,抓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抓扶贫开发”,并进一步强调“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而今湖南省长杜家毫在《湘西小康建设调查报告》中更是详细地给出了对策,很是值得肯定。
  
  首先来说,贫困地区绝大多数经济发展都比较滞后,这也就已经决定了其想要脱贫致富就绝对离不开外部援助。对此杜家毫就明确表示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撑、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在全力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省级加大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扶持,举全省之力支持湘西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承诺,湘西地区的扶贫攻坚无形中因之更有底气。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固然离不开“输血”即外部帮扶,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杜家毫要求突出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湘西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就已经不仅仅是为湘西地区输血,更是在帮助其提升自主“造血”的能力,最终真正摘掉“穷帽子”。
  
  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内生动力,更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培育。也正是基于此,杜家毫在文章中明确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进一步夯实湘西全面小康的产业基础,突出发展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等。这桩桩件件都有助于将湘西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扶贫开发无形中因之向前了一大步。
  
  贫困地区要想发展还应坚守生态红线,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对此杜家毫明确表示湘西地区要走出一条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功能区划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和城镇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将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里。
  
  若再加上从解决群众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着力兜住“四张网”,推进“六到户”,统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主政者杜家毫在文章中已经表达出了一种理念,就是执政为民,湘西地区开发一定要让民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若能不打折扣地做好做实湘西扶贫这篇民生大文章,相信湘西地区的扶贫开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湘西乃至整个湖南的全面小康底色也将因之更加厚实。
  
  文/雪花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雪花飘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1/03/35111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