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各个方面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重申了“坚持完善党管人才”这一重要原则,强调“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理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这就给组织人事部门要始终紧绷按政策办事这根弦、自觉抵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了个醒。
党管人才,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德等“至公”的理念为各类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细致的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出现“好经被念歪”的现象。
长期以来,我党一直注重完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相关工作科学化水平,但与此同时,违规提拔、萝卜招聘等问题屡屡曝光,不少地方“三超两乱”问题还较为突出。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其中固然有工作体制上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才的标准界定模糊,缺乏较为全面的量化考核标准,在选人方法上过于单纯地依赖考试等等,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少数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私心高过了原则,在执行政策时过分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随意跑偏走样,甚至简单地凭个人亲疏好恶取人。不能不说,组织人事领域发生的问题以及备受社会诟病的“买卖跑要”、拉票贿选等歪风邪气,跟后者有更大的关系,因为人是制度的主观执行者,再健全的制度也难免受到人的私心影响,体制上的缺陷只是为人的私心提供了便利。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要根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标本兼治,让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既要最大限度地遏制人的主观意识对人才选用工作的影响,又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树牢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人才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尽其才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
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选人用人者的主观世界改造,破除狭隘的思想观念,让出于公心选才、为国选才的思想蔚然成风。一是要用辩证的思维察人,敢于选用有个性的人才。实践证明,有一定水平的人往往自尊心、自信心、求胜心都比较强,人才的个性表现往往更为突出,真正的人才恰如“锋利的剃刀”,看起来不安全、有缺点,但正确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敢于选用起点不高的人才。我党历来鼓励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但优秀年轻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起点不高、地位不高,而且还正因为年轻,其个人品质特征常有不成熟、不完美的一面,但优秀年轻干部富有创新的朝气和拼搏进取的锐气,培养潜力大。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人,不唯年龄,只要确已成熟,能当重任,就要敢于重用,才能促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三是要用包容的心态勉人,敢于选用不怕亮缺点、不怕犯错误的人才。人无完人,任何优秀的人才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缺点,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的人,其短处往往也越显眼。对于有缺点、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其德才素质过硬,大节不亏,并且对自身缺点和错误认识得好,改正得好,真正汲取了教训,产生了“免疫力”,就要用包容的心态,一如既往,大胆使用。
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创新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流动和保障机制,树牢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才环境。要着重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对人才的考核评价要细化标准,全面考准考实德才素质。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适当加大工作实绩占的比分权重,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加分优势,把决定权交给群众,真正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习惯做法,确保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要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结合实际出台关于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规定,实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末位淘汰制。只有这样,人才能上能下的渠道才会真正畅通。
文/沈忠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沈忠泰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