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谐中国,需要更多的李恒白

来源:红网 作者:陈敏华 编辑:程赛 2014-09-17 14:05:43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7日,湖南株洲县58岁的皮祖德骑摩托车从县城打工后回家,因路面湿滑车速较快,摩托车突然失控,接连撞上了两棵行道树,昏迷倒地。恰巧路过此地的湘潭大学教师李恒白见状不仅扶救送医,还先垫付医药费,并托人送去慰问金。(湖南教育新闻网)
  
  初看这则新闻,会感佩李恒白其人其德。随着事件的推进,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副省长李友志,教育厅厅长王珂敏等领导,在不同场合高度赞扬李恒白敢于担当的精神、倡议大家向李恒白学习。8月26日,省委副书记孙金龙更是做出“李恒白老师的义举,传递了救死护伤的正能量,彰显了人民教师的优秀品质,省委教育工委在教育系统要大力弘扬和学习这种敢于担当扶危济弱的先进事迹,让做好事做善事的社会公德得到发扬光大”的重要批示。《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人民网、红网等全国近百家媒体亦争相报道。
  
  说实话,李恒白之举的确仁义,但惊动如此多领导、引发如此众多的社会关注,似乎有点出乎意料——这不过是一起好人好事而已。仔细思索,方知其深意:这是为当下的时代立杆——这不是一个高大上得无法企及的道德梦,而是一个人人可以企及的道德目标:救死扶伤,遇难即帮,敢于担当。因为标杆不是用来景仰的,而是用来学习的,他不能遥不可及,必须接地气,必须人人可学习、可模仿、可推广。如此,标杆才有其现实意义——这才是领导与媒体的苦心孤诣。
  
  在举国上下打造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由于中国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很多软环境没能及时跟上,造成了人们失却安全感、信任感,公民道德深陷困境的现状。一个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社会难言幸福,一个公民道德陷入困境的民族难有发展。我们如何把人性的沙漠改造成绿洲,如何让道德光辉重回每一个公民心里?除了重塑信仰、规范法治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呼唤每一个公民内心的道德回归。建设和谐中国,实现公民的“诚信、友善”之价值观目标,就是需要更多的李恒白。
  
  如果中国有更多李恒白,那么几年前小悦悦不会惨死街头,老外地铁里晕倒时,乘客也不会一跑而光;如果有更多李恒白,当有人摔倒在街,人们不再犹豫该不该扶,公交车上的小偷也不会猖狂如斯。如果有更多李恒白,人们之间的信任会多一点,内心的安全感会多一点,幸福指数也会不断上升。
  
  当今社会能不能有更多的李恒白涌出呢?亦即这一标杆有没有其现实意义呢?
  
  李恒白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他有着朴素的情感,也信奉朴素的道理:“我是湘潭大学的教师,也是一名基层干部,这是对老百姓应有的感情!我们能帮的一定要帮!”什么是对老百姓应有的感情?是有人遭遇车祸,第一时间救死扶伤;是伤者亲属未到,先行垫付医药费;是对一个因救伤事件而认识的陌生人心系的牵挂,忙碌中仍托人送去慰问金;是这句在华夏古老大地流传了几千年朴素的话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如李恒白自己所言,他只不过做了他所“能帮的”——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应尽之责。它不需要我们强己所难,不需要我们舍己为人,更不需要我们舍生取义,仅仅是放下内心的那一点小小的自私与猜忌,把双手真诚地伸出去,绝不犹豫。
  
  文/陈敏华

来源:红网

作者:陈敏华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9/17/34692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