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个体的人若找不到独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便会因存在感的缺失而倍感痛苦,一地方乃至一民族的文化若不能从自己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它也会因为自我认同的式微而举步维艰。
现代版“徐霞客”唐湘鹏,是一位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领头羊。从社会个体的意义上来说,如何在所谓“风吹起来,猪都能飞上天”的文化氛围中,找到自我社会价值的落地,是当代人亟需反思的发展之题。当年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不趋功名利禄,甚至将自己的生活需求压缩到了风餐露宿的最底限。而如今唐湘鹏则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回应了这位千古奇人的精神价值。作为与唐湘鹏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人,就更应反思自己对于文明传承的历史责任。
从社会公众的层面来看,一乡一地的精神文明气质蕴藏在其源远的历史轨迹之中,对于这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构成了特定社群的价值认同。作为践行者,唐湘鹏“侠客行”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世人,那些看似高阁遥挂的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如想象中那般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守护住自己的乡土文化、对历史传承保持起码的畏惧之心、珍视之心,就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文明成果的积累是社会群体在漫长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活精髓。而相对于漫长的文明进程来说,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将事业继承下去,个人哪怕是穷尽毕生的努力仍然难以避免文化遗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如果社会群体不能以个体力量形成保护文明成果的合力,唐湘鹏这些“侠客”们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最重要的引导意义。
可以说,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任何社会群体都没有当地人更加“近水楼台”。如果每个村落都能形成搜集、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那么这些在年长者口中的风俗故事,还有十里八村早已荒废的祠庙亭子、古碑古墓、古树古井乃至生产生活工具,将永世流传,而像唐湘鹏这样的“侠客”去进行资料整合时,所需要花费的生活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当然,文明成果的保护也不是仅靠理念化的精神号召就足以维系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尤其是在如今商业社会发达的现实之下,缺乏物质推动力的文化建设常常“行之不远”。对于地方而言,如何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多大同时,将文化潜力转变为发展优势,才是题中之义。
一言以蔽之,当代“徐霞客”不仅需要源源不断个体的后来者将“侠客行”接力下去,同时也需要社会群体形成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的合力,而与此同时,如何在这些合力之下形成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则是管理部门的当思之责。
文/宋祖礼
来源:红网
作者:宋祖礼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