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罗志秋:桃花源里书香飘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志秋 编辑:程赛 2014-08-02 14:10:08
时刻新闻
—分享—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区向武陵山脉的过渡地带,沅水下游。在以水运交通为主的年代,这里是通向云、贵、川的咽喉要道。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桃源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因境内有著名的桃花源而得名桃源县。李白、王维、刘禹锡、孟浩然、韩愈、苏轼、陆游、王安石、朱熹等许多大家在桃源留下众多的诗文与墨宝。从古至今,这里便是书香四溢的地方。早在唐代,这里便先后建起了天宁书院、桃溪书院等众多书院,明朝时创办的漳江书院,更是把桃源书院推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
  
  桃源虽地处偏远,却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古就不乏文人骚客。《桃花源记》就像一粒种子,使桃源这个原本偏远之地,开满了文化之花。书院,就是这片花海中尤为夺目的一朵。岁月流逝,当年的书院或书声不再,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仍旧在桃源大地顽强生长着。如今,在桃花源桃源山的半山腰,天宁碑院里的一块块石碑,仿佛仍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在漳江小学的校园里,朗朗的书声中,似乎仍能感受到前辈们的激情和理想。
  
  漳江书院是桃源书院中记载最为明确的书院,初时也称漳江书屋、漳江精舍,是明代进士李征退休后以自己的俸禄结余创办。漳江书院创办时间在1565年前后。李征不仅创办了漳江书院,同时也主持编修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桃源县志》。
  
  漳江书院位于县衙北一里,临近沅江,江边有著名的漳江阁,漳江阁下就是著名的桃源外八景之一的漳江夜月。相传沅水桃源县城一段,一半浑浊、一半清明,故曰漳江。漳江阁为明洪武年间所建,立于江边石柜之上,三面临江。每当月明星稀,漳江阁的倒影在江中与月光交相辉映,清风徐来,波光粼粼,实为难得佳致。
  
  漳江书院创办后,其名称与地点曾数次变更,一度名为桃川书院、沅南书院、沅阳书院。在漳江书院的历任山长中,曾任桃源知县的刘廷玉的事迹令人感动。刘廷玉是广西桂林人,咸丰四年(1854年)到桃源任知县。到任的第二年,他就主持恢复原有的漳江书院。咸丰六年(1856年)从知县位退下来,本可以回广西老家安享余生,可他却留在了桃源,出任漳江书院的山长,担起教授生员之职。同治十一年(1873年),中丞王文韶到桃源巡视,刘廷玉又面请拆除书院下游不远的河洑木关废公署,以扩建漳江书院,得到王文韶的首肯。书院经过扩建,各类房间达到约60间。刘廷玉在山长任上,一干就是二十来年,辛勤地培养学生,直到客死异乡。
  
  (二)
  
  明、清时期,漳江书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学田。收入有田租、庄钱,以及书院所有的街道、货房、园土、耕地、寺庙基地的课金。据清光绪《桃源县志》记载,漳江书院当时有学田729亩,每年田租收入753担,庄钱1851串,课金126串。同时期,桃溪书院的经费也来自学田,其学田大多在桃川宫附近,约有500余亩。这些田土的来源,有的是富户捐送,有的是监生和官员捐送,还有一部分是知县判应充公,交由书院。比如明代县城附近沅水中的双洲,因常有洪水,本是无主之地,农民在此种药发生争执,后来知县便判归书院。但是自知县刘廷玉之后,桃源历任知县任职时间都比较短,大多只有一至二年。县署对书院也疏于管理,田租收不上来,教师薪酬无法保证,书院入不敷出。光绪十四年(1888年),余良栋为桃源县令,派人清查书院的田产与收入。特别是对时兴时废的桃溪校经书院的田产进行了清理,同时募集资金,把桃溪校经书院迁至县城南关外的连甲桥,并复名为桃溪书院。迁址后的桃溪书院先期并未招收学生,余良栋就把其资产收入拿出来,用于奖励漳江书院的学生,一般文章评为优秀的学生,可得稻谷1担或2担。
  
  书院的教学与义学和私塾是不一样的。根据光绪《桃源县志》记载,后者以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基础性的内容,以识文断字为主。在义学、私塾学习后,再到书院学习深造,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熟读唐诗宋词,学习写诗,练好八股文的写作。同时还要学习书法,接受修身教育。每逢初一、十五,由老师带到卧碑前,跪听宣读卧碑教条。每次开学,要施行尊孔祀孔大典,学生插花披红集于大堂,学生先向县官行礼,而后由县官带队到孔庙在孔子牌位前行礼,再回书院向学官----教谕、训导、山长行四拜礼。学官回礼后,再公布各个班的讲课时间。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大学,授课时间与地点并不固定。生员经过一系列训练,再参加县、府、院试,考取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会、殿式,以考取举人、进士之类。
  
  随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县署将漳江书院、桃溪书院的资产归并,成立县立高等小学堂,校址在县城南关外连甲桥(即今桃源县城漳江小学所在地)。后改为桃源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漳江镇中心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名为漳江第二小学校、“五•七”二校、城关二校,1978年改名为漳江小学至今,校址一直未变。
  
  (三)
  
  自清末始,漳江书院办学迎来办学高潮。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变革过程中,书院迎来了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山长。如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卸职县教谕黄彝寿(长沙县人)、瞿方梅(保靖县人)等。在他们的开导之下,一批热血青年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思想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其中有著名的桃源“三杰”宋教仁、覃振、胡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解放和建设事业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副政委王其梅等等。
  
  宋教仁、覃振、胡瑛都出生在桃源县。三人年岁相仿,少时同在漳江书院读书,都不满封建专制、倾向革命。后同期东渡日本,求学早稻田大学,进行革命活动并成为同盟会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三人同是反清武装起义的发起人和积极参与者,参与创建中华民国,成为辛亥革命元勋、中华民国的重要领导人和活动家,被称为桃源“三杰”。
  
  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与小二岁的覃振、胡瑛同时到漳江书院求学。因思想相近,很快成为莫逆之交。18岁左右恰是一个人思想形成时期,正是在漳江书院的熏陶,宋教仁等人受到启发,从此萌芽了革命的思想。
  
  民国《桃源县志•书院》记载:漳江书院“自郭兰荪孝廉主讲后,专注重经世之学,斯时学子靡然,向风含藻,蕴芬菁菁,秀极一时之盛。接踵保靖瞿羹若(即瞿方梅)孝廉,继之以开通风气,提倡新学为己任,研求经史之余,并讲究小学舆地,不以雕虫小技为能事,一扫空疏浮薄之文弊,宋教仁、吴劭先即当日之高材生,后宋之从事革命,推翻满清,肇造民国,瞿方梅之甄陶亦与有力焉。”
  
  当时,书院大堂悬挂着时任县教喻黄彝寿撰写的一副对联:“堂堂华夏愤膻腥,要大家励精致气,以泄国耻;纳纳乾坤运枢纽,看此日从新化故,懋育群生。”山长瞿方梅是当时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再传学子,张当时被称为“精通中西学务第一人”。瞿先生思想开明进步,指导学生阅读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述,给人极大启迪。
  
  1901年宋教仁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了秀才。当时的考题是《晋通吴以制楚,卒为东诸侯之患论》,宋教仁作答时借题发挥,写道:“甚矣,以夷攻夷之说之谬也!”“当不惜杀一人(指李鸿章)以谢四万万之同胞;当不惜杀一人(指西太后)以安万世之天下”。阅卷人朱笔眉批“痛快、痛快、奇才、奇才”。宋教仁府试后与刘复基游常德城,见街上到处是飘着五颜六色的外国旗帜的洋行,宋教仁怒目而视,誓言要振兴中华,恢复国家威仪。宋教仁在漳江书院题有两副对联,其一是: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其二是: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反映了他在漳江书院求学时思想发展轨迹与志向。
  
  三年多的书院生活,也为他们三人打下了良好的文字与知识基础。在漳江书院的诸多课业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舆地学,也是日后对宋教仁发生最大影响的学问。《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和《山海经》等皆属于舆地学的范畴。清末的边疆危机更是将这门学问推上了前沿。在宋教仁留下的论述中,有大量的文章,是关于地理考证的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间岛问题》,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清王朝扭转了对日在间岛问题上的外交颓势。
  
  1903年,宋教仁、覃振、胡瑛同时离开漳江书院,宋教仁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覃振升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胡瑛转学就读于长沙经正学堂,成为黄兴的学生。1904年2月,宋教仁与黄兴等在长沙创建华兴会,被推举为副会长。覃振、胡瑛也成为华兴会会员。接着,三人相继来到日本,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与骨干。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核心成立国民党,宋教仁被推举为代理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成为中国“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覃振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袁革命。后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兼中国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胡瑛在武昌首义后,担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为武昌首义立下功勋。
  
  翦伯赞是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人,维吾尔族,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08年,翦伯赞初小毕业,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其前身即为漳江书院。虽已是新式学堂,但保留了过去许多书院的作风。学堂很重视作文和书法课,好的作文被老师选中,要重抄后贴在教室内墙壁上的“作文园地”栏,以示褒奖,也便于同学互相学习。一次,作文课老师出题《春游漳江》。翦伯赞的作文起首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记述三五同学游览江边,登楼远眺时写道:“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王老师在课堂上读到此处,击节叫好。老师问其他同学,这几句典故源自何处,同学们都莫衷一是。后来翦伯赞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后句是参照《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改造而来。老师连说“改造得好!改造得好!”解放后,翦伯赞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为新中国的历史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其梅是桃源县三阳港镇人。与翦伯赞一样,王其梅在1927年进入改名后的县立一高读书。王其梅在这里接受进步思想的薰陶,对社会不公乃至整个社会制度逐渐萌发不满情绪。这一年,桃源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王其梅积极申请参加“少先队”,参与游斗地主豪绅。1951年7月,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副政委的王其梅,出任进军拉萨的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两个月征战,成功进抵拉萨,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出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副政委,授予少将军衔。
  
  (四)
  
  由漳江、桃溪书院演变而来的漳江小学一直是湖南省有影响的小学之一。早在1965年,学校就被命名为湖南省重点小学,上世纪80年代6次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还被国家教育部(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如今走在漳江小学的校园里,仍处处能感受到漳江书院的气息。说起学校的来历,教职工们都会自豪地说,学校源自漳江书院。校园内各种宣传牌、荣誉栏,都有漳江书院及优秀学员的介绍。县城的家长也以把子女送到漳江小学读书为荣。漳江书院的影响,不仅在于校园,也影响了县域国民的素质和性格。桃源人敢想敢干、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桃源人敢于流血、流汗,在桃源大地上建起了一百多座水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经验名扬全国,70年代末到桃源参观学习的国内外宾客每年达到十余万。桃源人也一向注重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桃源一中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省前列,是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学校,也是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推荐中学。
  
  文/罗志秋
  
  (《新湘评论》2014年第15期)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志秋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8/02/342502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