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敏用了一个专题的篇幅论述教育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文明建设所发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认为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是连接整个社会的末梢神经,是精神价值的播种者,基于如此重要的功能和责任承担,对于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个大课题,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谨慎而又具有开拓意识地开启改革路径。
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是千头万绪,教育改革更是如此,不过在笔者看来,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打“目标战”,只要定位精准,就能立竿见影。
首先,教育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教育最核心的命题。
毋庸讳言,中国当前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民众对当代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的质量以及方式还是有着不少意见的,甚至有些意见还是比较尖锐的——突出的意见,比如对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方式占据学校教育“主旋律”、素质教育始终成“配角”的问题,虽然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和家长甚至社会各界都明白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弊病,但是对于如何扭转局面,各地还停留在“自留地里搞实验”小打小闹的阶段,大多数学校还是存在如王柯敏在文中所表述的那样,“一些地方和学校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的道德情感往往被忽略,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探索、敢于担当、艰苦朴素等优良的品质在一些学生身上流失,有的学校存在轰轰烈烈喊德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倾向”……
说做两张皮,课堂上一套、课堂外一套和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把教育治理现代化放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而是放在如何实现更高的升学率和更多荣誉奖励的角度认识。当然,在整体环境都是以分数为依据录取的现实面前,刻意要求校长们实行素质教育也并不现实,所以这就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要具有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尊重教育规律,通过制度设计和改革,切实把素质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用制度框架的改革和重建来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地。
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学生,而“依靠谁来培养”,则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战”中另一个“终极目标”,解决“依靠谁来培养”这个终极问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的现实需求。
毫无疑问,当前的教师队伍无论从综合素质以及工资待遇和培训学习等各方面来讲与过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因为地区经济以及观念和社情的差异,在一些经济落后地方教师的流失率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大都是因为待遇水平低、发展空间有限以及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职业荣耀感缺乏所造成。
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反映着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到底有多“硬”,而教育受重视的直接表现是师道尊严在这个社会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正如王柯敏所说,“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不仅反映一个国家重视教育的程度,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鲜明标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笔者看来,荣誉感是提升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责任感是压担子,分任务,两者需同时施力于教师群体,压力和动力并行,鲜花和责任统揽,才会有广大教师的乐业敬业。
我们经常说烂了的一句话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是老词,却蕴含“培养谁、依靠谁”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哲思——以百年育树的韧劲和耐心去育人,而对于浇水施肥的育树人,我们也要及时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荫翳给他们一方清凉和庇护,唯有如此,才能教学相长,教育现代化才不再是一句口号。
文/李纶
来源:红网
作者:李纶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