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人性与历史的深处

来源:红网 作者:龙长吟 编辑:夏熊飞 2014-05-31 17:00:15
时刻新闻
—分享—
  

《杨开慧》

(《杨开慧》)

    纪实文学是时代的记录,题材的重大性,事实的真实性,思想的深刻性,决定了纪实文学必然具有文史价值。长篇纪实文学《杨开慧》(余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就是如此,她承载历史又穿越历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中国革命和湖湘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必将因其文学与文史的双重价值而长留于世。
  
  此书是依托新发现的藏匿了80多年的《杨开慧手稿》而写作的。这份手稿真实记录了当年毛泽东、杨开慧的婚恋生活,也是杨开慧人性深处的精神独白。余艳将手稿中文字,放进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生活场景中,本来鲜活的文字富有了生命的质感,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融母性、女儿性、妻子性于一体的血肉精灵杨开慧。
  
  杨开慧十来岁就暗暗地爱上了高大帅气的毛泽东,长大后,视爱情为生命。杨开慧说:“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他的尸体,不会放松。”如果说马克思“每一个细胞都深深地爱着燕妮”,那么,杨开慧的每一个细胞也同样是深深爱着毛泽东的。
  
  杨开慧具有十足的母亲天性——以奉献为底色的“生养”。生与养是女子的天性与天职。女人的身体因能孕育儿女让人类得以繁衍,穆斯林把女人叫做“怀孕的袋子”,相信不愿生育的女子会遭天谴。杨开慧尽心抚养三个儿子。她说:“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杨开慧挑着这副“重担”,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杨开慧对丈夫忠贞,对党忠诚,对自我信仰坚守,在生死抉择上放射出传统美德、现代女性、共产主义战士的三重光辉。为当代、为后人还原了杨开慧这个早期共产党人的血肉精灵。这个高大、完美的形象,内含人性的深沉,代表被压迫阶级的意志,承继传统的美德,聚焦起时代的精神,立体化地融入读者的心底,立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
  
  杨开慧形象的丰满,有赖于毛泽东形象的陪衬。在书中,毛泽东是第二主角,先后以学生、丈夫和早期革命家的身份出现。同时,毛泽东形象的刻画也有些新意。书中记录了一个很好的细节:杨开慧送他一把雨伞,他视若珍宝,睡觉都枕在头下,“下小雨他还撑一撑,下大雨和刮大风,他反而收起伞让自己淋”。在毛泽东的心中,雨伞,已经升华成了杨开慧的心,成了爱的象征。一心只想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居然能如此心细如发,为毛泽东的诗人气质增添了新的色彩。
  
  《杨开慧》中的种种历史资料,不少当年曾经公开发表过,但散见于各历史报刊中,后人难以看到。余艳拂去历史的尘埃,让它们重见天日,等于复活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实况,价值不可低估。比如,毛泽东的爱情诗《贺新郎·挥手从兹去》在1978年公开发表,是沉寂多年以后文艺界乃至全国思想解放的重要信号。那时,人们欣喜之情喷薄而出,注家峰起,但对何为“知误会前翻书语”,一时谁也解释不透。余艳在《杨开慧》中给我们解答了谜底。再如书中关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成文过程,毛泽东早期军事思想,特别是武装斗争的思想形成等史料的穿插,对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新内涵与当代发展,都很重要。
  
  文/龙长吟

来源:红网

作者:龙长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5/31/33644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