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日谈》刊文关注基层“形式主义调研风”,特别指出,“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人们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据悉,某中部“明星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来调研。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也是诸多政策的交汇区,更是实践创新的贯彻点。的确,“实践才有发言权”,要评判、比较基层工作的特色、优势,调研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同样的,基层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做法、突出的成效,如何向外界推广、分享?若是仅凭一两份经验材料,只怕作用并不会太明显,还是需要组织基层同僚开展调研,进一步深入探讨。
按道理说,热衷调研、学习他处经验,不断补强自身的缺陷和短板,这是好事情,毕竟好的方式方法付诸实践,得实惠的终究还是各地百姓群众,确实也没有敝帚自珍的必要。但调研扎堆、陪同调研、重复调研等,间接导致调研成“疯”现象,这就有待考究了。正如某“明星乡”,一天接待500多批领导,最多一天5、6轮,时间全耗在陪同、讲解上,哪还有什么经历投身工作、努力作为呢?这样的“明星”标签只会沦为噱头,终究弊大于利。
时下,调研成“疯”现象似乎有抬头趋势。对少数东道主而言,打造各种示范点、样板工程,无疑有标榜政绩之嫌,似乎来参观学习的人越多,就越能体现工作突出、成效显著,于是一项普普通通的工作,只要是做得相对好的,都要反复“梳妆打扮”、深入“包装”,有时甚至还出现“夸大其实”“文过饰非”问题,令人瞠目结舌。也有的地方,将参观学习他处经验视为外出放风、游览观光的好机会,美其名曰调研,实则只是“蜻蜓点水”,学不到个“所以然”,甚至对基层的工作还指指点点,狠刷“存在感”,突显自身本领,却又说不出个有用观点,让人平白看了笑话。由此可见,调研成“疯”的现象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怎能容忍求真务实、潜心调研的“好经”被念歪。
我们每个地方总结经验做法、凝练地区特色,就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最朴实、最真切的一面展示给外界,这不仅是突显地方取得的成效,更是在提醒参官者、学习者推进工作可能会面临的问题、遇到的困境,也能进一步加强研讨针对性,尽早找到破解“症结”的好办法。对外宣传、分享经验也要有个度,一定要落实好“八项规定”的各项要求,既不要闹得个调研成“疯”,也不能搞成陪同成“疯”、接待成“疯”,为接待调研列个规划、划个“杠杠”,对一切干扰工作、不利于百姓利益的“伪调研”敢于回绝、不予接洽。广大调研者、学习者,一定要正风肃纪,讲好调研的规矩、把好调研的尺度,作调研就要冲着解决困惑、解决问题去,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目标、动机,就不要给基层“添麻烦”,坚决将调研这个“好刀”用好、用实、用在“刀刃”上。要学会“独立调研”“随机调研”“不打招呼调研”,多去基层走一走、看一看,观察百姓最真实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展板、听介绍,落得个形式主义、调研质量打折扣。
调研关乎于党风政风、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切不可沦为“假把式”。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作为、勇于实践,让“优质”调研成为好风尚,形成推进工作、服务群众、推进改革的硬抓手,努力让我们发展的后劲更足、群众的生活更幸福。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王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