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湖南好人
冬意渐浓,然人心思暖。
岁月沧桑,然温暖常在。
忙碌的生活中,总会有一束阳光穿透喧嚣,打在我们的脸上;现实严峻的社会环境里,总能有一股暖流打破坚冰,润泽我们的心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坏,因为媒介传播途径的空前发达,社会负面和负能量传播得比以往还要更快一些,于是,对社会愤愤不平、甚至愤懑不已的人,时刻都能找寻到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论据;好,正如许多人受到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帮助和恩惠时,总会由衷地感慨,“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平凡的生活中,温暖依然伴随左右。
漫漫的人生长河里,有一种超越着物质利益的纯粹感动始终丰盈着你我。好人是个宽泛的概念,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人性本真的真情流露,什么是利益驱使的虚情假意;什么是善念良心的全面释放,什么是无情冷漠的点滴投射。人们明白,这个社会需要些什么,也明白这个社会需要倡导些什么。
其实,湖南人有着来自于世代相传的善良本性。相传,在公元前1042-1020之间,这个时候,成王年幼,其叔周公姬旦摄政当国,武王的旧臣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挟殷商后代武庚一起作乱反叛,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讨伐,在一次局部战争中,周公落败,匹马单兵逃入深山,被湖南人的祖先山人熊丽所救,并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平定叛乱后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要对熊丽进行封赏,山人熊丽救助落难的姬旦,也并非知是周公才救,本就是出于本性。因此,父子二人拒绝封赏。
而到了近现代,湖南好人的不断涌现,也与湖湘文化及乡土民情的孕育密不可分。湖南人熊希龄被称作“近代慈善之父”,所做的好事不计其数;湖南人章士钊慷慨解囊、四十年后毛泽东“分期还债”的掌故一度传为美谈;甚至连湘西土匪头子陈渠珍都是个仗义疏财的豪杰,如果没有他资助的二十七块银元,沈从文就不可能北上求学终成一代文宗。而集好人之大成者当属湖南望城的雷锋,《雷锋日记》令亿万国人动容,“雷锋精神”感动了中国好几代人。
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渊源,对于全体湖湘儿女来说,“好人”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要求,还是一封“向我看齐”的公开信。
从今年4月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南开展“湖南好人”评选活动,每个月都根据层层选拔推荐,评选出30名你我身边的湖南好人。一大批湖南好人和先进事迹的涌现,更像是三湘四水对真善美正能量的倡导和激励。
眼下,湖南好人12月评选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作为候选人之一的刘德尧是一位长沙本地的八旬老人、退休干部,本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不甘寂寞的他仍扛起了加强社区文化道德建设的大梁。在其所在社区青少年的眼中,他是那个和蔼可亲、很好相处的刘爷爷。自小跟着刘爷爷,背“三字经”“弟子规”,学习诗词书画、参加学雷锋活动,在家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与邻里礼仪恭谦,是这些青少年们独特的童年记忆。
对刘老而言,善行善举可以是关照社区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可以是时常跟无法出行的孤寡老人畅聊社区大小事,可以是组织青少年用节省的零花钱购买水果食品慰问社区困难老人,从小培养孩子们有爱心、学奉献、会感恩的小小善念。
对于普通人来说,善行善举本就说不上轰轰烈烈,难能可贵的是长年累月的点滴累积,是汇流成海、聚沙成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可以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亦足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含金量。那些值得大书特书的感人事迹,也不过是如我等一样的平凡之人创造的。
也许在诸多负面新闻面前,我们总会陷入“社会还会变好吗”的反思和追问之中,但不要忘了,社会中一直都有正能量在不断涌动,除了“好人们”的正向引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才会是改变社会的根本力量。
三湘大地上,那些无数平凡普通的“湖南好人”,宛如一湾润泽了亿万人心田的汩汩清流,你我这些接受了滋养的人,除了感动,是否更应该用行动以应呢?
“湖南好人”的暖流涌进你我心头,融化了一冬的寒冷,让周遭弥漫着柔软明媚的春天气息。
文/林旻煜
【论道湖南频道《品读》专栏,每期立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话题,文艺化解读时事热点,打捞新闻背后的人文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52期】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旻煜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