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威
效能政府建设,本意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的“以忙自矜”现象值得警惕:政务大厅凌晨“灯火通明”、报表材料重“留痕”轻实绩、制度只转发不执行……这些形式主义的“勤”,实质是治理效能的“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勤”,既要有夙夜在公的坚守,更要用力道精准的巧劲,助力政务服务转型,需要实现“勤”与“效”的辩证统一。
为此,我们应当紧扣“祛火、出招、固效”三个方面,破除沉疴顽疾,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
祛虚火,解构“假忙”背后的治理密码。当工作留痕异化为“痕迹主义”,表面上的忙碌实则是治理体系的“预警信号”。这种“勤”看似没有停歇,实则原地踏步。“假忙”往往源于目标的模糊和分散,因此,要“祛虚火”,一方面要明确工作目标、简化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督机制、树立工作导向,才能做到“祛火消毒”“提能增效”。
出实招,打造效能跃升的“双螺旋”结构。当“放管服”改革与数字政府建设形成咬合发力的“双螺旋”,发展效能便在螺旋上升中完成质的飞跃。上海“一网通办”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湖南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简化办事流程,这些实践无不揭示着政务改革的核心做法——始终锚定民生坐标,让“勤”建立在制度优化的基座上,形成“问题发现、政策优化、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
立长效,构建“勤效转化”的治理闭环。勤而不效,犹如犁地不播种,空耗其力。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效果评估的“全周期”机制,对每项政策设定转化率、满意度等指标,通过量化指标的动态监测与反馈,可以精准施策,持续提升政策效能。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勤而有效”者得褒奖,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性循环。
政务服务转型需要“勤”字当头,更要“效”字托底,二者缺一不可。未来,随着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的深化,政务服务将向更加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演进,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谭威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