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1939年1月,鲁艺木刻工作团留影(左起: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资料图
□舒东旭(湖南大学)
1938年夏天,22岁的彦涵放弃赴法留学,与同学徒步11天,秘密投奔了延安。
此时,中国革命文艺历经刀枪战火的淬炼,正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空前发展。1938年4月,为培养抗战艺术工作的干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吸引着无数的像彦涵一样的青年。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5月-8月,从全国各地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就超过2000人。
当时的延安,物资极为匮乏,美术材料非常稀少,只有梨木板随处可见,于是,木刻运动在延安兴起。1938年冬天,党中央号召延安干部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根据地,“鲁艺木刻工作团”就在这时候产生了,由胡一川、华山、罗工柳、彦涵等人组成。工作团跟随八路军渡黄河、过棉山,穿过日寇封锁线,到达太行山,从此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革命生涯。
残酷的战场没有让彦涵退缩,即使战友就牺牲在身边。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更加责无旁贷地一面持枪参与战斗,一面握住刻刀和画笔创作。就这样,他和战士们一起在火线上冲锋、转移。历4年之久,战士们竟不知他是个画家。
1943年,从前线回到延安的彦涵创作了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画面惊心动魄,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版画。资料图
木刻工作团还进入华北《新华日报》工作,为党报刻木刻。每篇社论都是战斗的号角,经常是在深夜里由骑兵从几十里外的领导机关送来。团员们和排字工人一起等待社论的来临,在油灯下刻起木刻……处在敌人后方,周围都是敌人,随时要准备战斗。
鲁迅先生以手中的笔为匕首为投枪,刺向黑暗落后的旧时代,而以彦涵为代表的延安鲁艺青年艺术家们则选择拿起刻刀,在民族灾难之时,用文艺的力量鼓舞抗战军民。
毛主席在鲁迅艺术学院《创立源起》里曾提到“艺术是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当日本人利用中国传统的判官图制作《神判》以蛊惑人心,朱德总司令对此提出“笔杆必须赶上枪杆”,不能让敌人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文章,鲁艺木刻工作团紧急开始了新年画创作,后来更扩展到了“抗战门神”。此后在晋察冀每个村庄里,每家门上贴着的都不是秦叔宝、尉迟恭,而是标有“保卫家乡”字样的自卫队队员英姿,足见抗战新年画的巨大魅力。
彦涵创作的新年画《保卫家乡》。资料图
从鲁迅到鲁艺青年,中国青年的文艺创造力一直和国家命运深深绑定在了一起。
在风雨如磐的年代,鲁艺青年选择将才华变为刺破黑暗的匕首、鼓舞士气的号角、凝聚人心的旗帜。他们将艺术之“刀”与战斗之“枪”合为一体,让艺术创造力在烽火硝烟中淬炼,在民族解放的伟业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延安鲁艺青年“化笔为刀”的担当,是青年力量与国家命运共振的最高形式,也给予新时代青年很大的启发。无论是青年文艺,还是青年评论,我们的“用笔”、我们的创作只有深入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不会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才能将生活实践转化为创作思路,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