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中医”携手“新媒体”,能熬出怎样的良药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李香枝 2024-04-15 14:06:38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马王堆与马栏山,地名都带“马”,却代表着时间的两个朝向。

一个往古,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一个往今,在21世纪的当下。

当马栏山的青年,端起一杯漂着红枸杞的水,或者到奶茶店下单中药茶饮,这也意味着,中式养生走向年轻化、潮流化。

但马栏山青年很少有人知道,十里外的马王堆蕴藏着一个古中医世界,中式养生的许多招式,都传承自这个神秘的起点。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良方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文物出土50周年。

50年前,当三座汉墓完全挖掘出土,医学专家们惊呆了。

原来汉墓出土的,不止是西汉女尸、素纱单衣、T形帛画、青铜器等遗物,还有众多的古医书,这让专家们振奋不已。

图片

▲T形帛画。(图源:湖南博物院)

这些书大多为先秦著作,甚至比《黄帝内经》都早,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

出土的古医书多达16种,如:

《导引图》描绘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操等44种练功术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和操练术式。

《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先秦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记载52种疾病,现存医方283个,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收录药物247种。

《养生方》以养生方药为主;《天下至道谈》讨论性保健问题;《阴阳脉死侯》是诊断鉴定死亡征候的论述;《阴阳十一脉灸经》为经络专著;《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打开了湖湘中医的一个宝库。

图片

▲2023年12月12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携手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博物院等举行《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六种》编写启动仪式。

挖掘马王堆医学经典,解读马王堆医学文化,展现马王堆医学运用,对于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发展现代中医药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事实上,中医文化在历史浸润中已深入生活,与湖南人密不可分。

图片

▲三月三,湖南人要吃地菜煮鸡蛋。

如今,大街小巷的针灸馆、艾灸馆、推拿按摩馆等中式养生场所,地菜煮鸡蛋、蒿子粑粑、养生药膳等食俗,就是中医药文化在湖南走向日常生活的实例,并持续开创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

从抗疫到抗癌的中医功效

这些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医被攻击和污名化,导致有的人认为,中医治不了大病、治不了急病、治不了难病。

然而,现实中,中药快速退高烧、中药治愈小儿肺炎、中药治愈湿疹等顽固性皮肤病等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中医抗疫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抗癌中也展现了不错的实力和潜力。

三年抗疫,湖湘中医悬壸济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患者,更成为彼时湖南能够抢得“战疫”先机的重要原因。

2020年年初,时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的曾普华,担任湖南省援助湖北黄冈前方指挥部副总联络人、湖南省医疗二队副队长兼联络员、临时党委副书记、湖南医疗队中医专家组组长,奔赴疫情前线。

图片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彼时的黄冈是仅次于武汉的疫情重灾区。

抵达黄冈后,曾普华发现,受制于条件限制,患者的治疗方式相对单一。便着力提倡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干预治疗,主张“三因制宜”(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果断开展个体化辨证论治,全力推动一人一策、一人一方的治疗策略。

因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方子要因人而异”。

起初,仍有的患者不相信中医的疗效。

但经过中医药调治后,患者发热、咳嗽、气促、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抑郁、焦虑、失眠等相关症状得到了较快改善。

同时,曾普华和同事们还通过八段锦、太极拳、耳穴按摩、中药足浴等系列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方式“打辅助”。

一套中医组合拳下来,减轻了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的副反应,加速了患者康复进程,提高了治愈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就连那些原本对中医存在偏见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

“国医大师”潘敏求,则走出一条“中医抗癌”的传奇之路。

身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主任医师,潘敏求多年孜孜以求,熟读医书,以方剂掌握熟练、开药精准著称。

当他看到患癌者越来越多,且患者们经历西医手术、放化疗后不仅痛苦,而且生存率低,于是他决心啃下“中医抗癌”这块硬骨头。

图片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院训石。

1977年,潘敏求筹建了湖南省第一个中医肿瘤科。许多癌症晚期病人来这里,不过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潘敏求从肝癌、肺癌入手,开启医学探索。

他不断从中医宝典、宝库中找答案,最后在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找到了治肝病应与健脾结合的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对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比后发现,患者一年的生存率,中药组达到了20%,放疗组只有8.3%,而化疗组则无一人存活。理论上有突破,治肝癌中成药临床试验也获得成功。

中医抗癌,正为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生机和希望。

年轻人愈发相信“祖宗严选”

熬夜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养生了?多数时候是发现自己“熬”不起了。要怎么把无常的生活习惯“牵回”到有常的作息轨道中来?

中医,这个几千年来的“祖宗严选”,正收获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今天的中医药产业,悄然出现了许多“网红产品”。

以时下年轻人非常关注的“脱发”为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发出了两款拳头产品:养真生发颗粒和养血生发洗发精。

观潮君身边的同事许多是熬夜写稿一族、脱发高危人群,据两位体验过的男同事说,产品护发疗效不错,起码遏止了脱发速度。

另外,九芝堂的益肝宁、驴胶补血颗粒,启迪古汉的古汉养生精,千金药业的妇科千金片,这些湖南产品的研发已经很成熟。

还有更多创新药物正源源不断成为“网红产品”。

如全国第一款抗肝癌的中药新药——肝复乐;全国第一款抗风湿缓释剂——正清风痛宁;以及湖南省第一款二类中药新药——蜂蜡素胶囊等,都出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发团队。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中医药如何创新与发展?

这是一个大课题,不仅包括进一步吸收传统中医文化的智慧,健全从药材到治疗的中医药全产业链,还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

比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全面加强青年骨干人才培养。

中医讲传承,在这方面,该院有独特优势。

目前,湖南的四位国医大师,该院占了三席,分别为刘祖贻、孙光荣和潘敏求。这也让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成为目前省级中医药科研院所中拥有国医大师最多的单位。

强大而独有的人才优势,为该院提供了创办“湖南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研修中心”的底气与信心,为湖南下一代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提供“最后一把火”。

“老中医”与“新媒体”携手

湖南是中医药大省,仅中药资源就有近5000种。

这些年来,手握“好牌”的湖南正加速向中医药强省跨越。

而其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要打造全能中医药领域大宣传格局,让更多的人识中医、信中医、懂中医。

图片

▲“研究院·红网|中医药频道”正式上线。

4月11日,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打造的湖南首个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平台和综合服务阵地——“研究院·红网丨中医药频道”正式上线,就是奔着这一目的去的。

正如湖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肖文明所说,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红网共同上线的中医药频道,是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新突破,更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探索。

如何推动湖湘中医药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医药频道的上线或许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还将开展“岐黄通讯站”“玄同大讲堂”“湖湘岐黄风尚大典”等系列活动。

图片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医药频道开创了中医药链-新媒体跨界协作的全新模式,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结合传统中医药产业,打造共创共赢局面的有益探索。”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永祥这样解读。

“老牌”“国字号”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将带来哪些新风尚?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给出了思路,一方面编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六种》,打造体系化、数字化、影像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专著,从传统中找依据;另一方面建成覆盖全省的宣传网络、培育中医药文化推广型人才,推动中医药政产学研用共建共治共享,为湖南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当代开生面。

如歌盛世,未来已来,时代正在赋予中医新的活力。

“老中医”携手“新媒体”,将为这个社会“熬制”益气活血、固本培元的良药。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李香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