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2021.07
22
2021.07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我国智库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进一步实现智库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水平研究、高品质建言,做到掌“力道”、畅“通道”、筑“赢道”。
16
2021.07
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标注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和坐标。只有读懂看清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历程、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方能读懂看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光明未来,对于我们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向着奋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2021.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指引着我们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01
2021.07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前进道路上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的根本优势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0
2021.06
15
2021.06
我们应进一步把握对外传播工作特点和规律,拓展传播渠道方式,创新对外话语体系,避免简单、直白的“说教式”宣介,从人类道义和共同价值出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进一步缩小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差距,有效化解西方话语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的冲击和侵蚀,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展现新时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11
2021.06
学习党史只有“力行”,把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切实转变成为知信行合一,去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时代,让广大干部群众见到办实事的真章,见到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实效,才能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更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10
2021.06
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其道德密码就是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05
2021.06
农村“厕所革命”本质上是对封闭乡村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着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这必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05
2021.06
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即是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乡村生态系统。
04
2021.06
今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视角看,发展和保护是一对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科学办法,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确定“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
28
202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做到“忠实传承”。
26
2021.05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站稳人民立场、做出真学问。社科工作者的“自转”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来“公转”。
25
2021.05
所谓死亡,不是肉体的陨落,而是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的名字。从这个意义来说,袁老从未离开。
07
2021.05
94年前,一声枪响,历史的地图有了新的海拔;今天,一次牵手,合作的力量将会涌现怎样的浪潮?湖之南,江之西,一方红土地。
27
2021.04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中国人历来是十分看重的,寥寥几字,总蕴含着特殊寓意。4月24日上午,坐落在衡阳市南岳区的南岳衡山上春光明媚,祝融殿前红旗招展,祝融峰顶化成红色的海洋。
17
202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整个经济社会正经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处于由农业中国进入工业中国、乡村中国进入城镇中国的窗口期,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2021.04
只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新时代实践中倍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党的全面领导的无限信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信心。
10
202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令世人瞩目,它始终是中国发展、中国富裕、中国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民幸福、中国现代化、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08
2021.0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07
2021.04
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自觉掌握新时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初心使命,为民办实事,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才能取得下一个百年的成功,直至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31
2021.03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一个耀眼的词汇。在城乡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探寻,如何振兴那些等待着改变的村庄,什么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密码?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富裕,这些关键词,如何融汇于一个个村庄,加速他们的蝶变?今天,我们邀请到陈文胜教授,为我们解读城市与乡村的砥砺磨合间,如何照见大国村庄的前行方向。
16
2021.03
“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以“湖南之为”贡献“中国之治”,以“湖南之答”回应“时代之问”,必将为“三新一高”的地方实践作出鲜活诠释和生动注脚,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精彩的地方元素。
11
2021.03
09
2021.03
“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个要求包含着巨大的智慧、坚强的党性和伟大的民心。
03
2021.03
中国减贫学创造的减贫理论模式,必将成为世界上所有想摆脱贫困的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行动指南;中国减贫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必将成为人类克服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29
2021.01
我们期待着两会之后,人民会堂的“新”方法论,在三湘四水,延续出继往开来的滚滚春潮。我们期待着,在“新”方法论之下,新理念与新作为,带来的湖湘“新气象”。
22
2021.01
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三五期间,湖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湖南应加强“资源”向“产业”转变,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
05
2021.01
世界级的好故事,必须具备人类共通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追求。湖南三湘四水,文旅资源丰富,文化故事繁多,应充分挖掘出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湖湘文化基因,用湖湘文化力量牵引世界目光。
04
2021.01
创新是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未来,湖南省需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找到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31
2020.12
31
2020.12
实践成为历史,理论却烛照着未来。一年里,湖南在时间的长河中打下了一个个独有的坐标。这些坐标的点位连成片,即汇成了2020的时间之书。其中蕴藏的,既有时代的指引,亦有个体的奋斗,但最动人的,一定是跳跃于书页间的理论之光。它们来自于这一年的实践,在时代和人民中间反复检验。它们行走在哲学里的湖南;它们,是三湘大地上闪耀着的,理论光点。
25
2020.12
这些闪耀在航天事业中的湖南人,以及落地在红色故土的航天精神,正激励着湖南在航天事业、自主创新等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而今,神舟十号返回舱的落户,更像是为湖南提供了一个航天精神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具象实体。
11
2020.12
《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一书,正是一部从农村实践中来、到农村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农村大地上”的力作。正如这部书的作者严小龙教授所言,祖国的农村大地,丰富地融汇了历史和现实的研究素材,这种研究素材坦诚地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就看怎样才能得到研究者的沉心、用心和会心研读。
03
2020.12
《大学治理与大学发展》一书是龙献忠教授长期作为高校管理者履职以来的理论思考与智慧结晶。该成果坚持党对大学的全面领导,以一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治理,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生态化理论等视角出发,针对大学内外部主体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从理论和制度层面,提出了多元权力主体共同治理,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深化大学治理研究、推进大学发展提供了富于价值的参照。
27
2020.1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6
2020.11
26
2020.11
随着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建成,我们已经为追求共同富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这一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5
2020.11
由于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以及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冲击,全球供应链已经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新态势。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首要目标就是在考虑短期“六保”中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从长期角度在产业链安全和产业链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24
2020.11
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所蕴含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调整,全国范围内资源配置格局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 城乡要素将呈现双向流动、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24
2020.11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全球竞争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23
2020.11
开好局,才能起好步。为了更好地推动精神在湖南的落地,“哲学里的湖南”特选取了全会精神中的5个截面,与湖南的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总结过往、明晰前路。
05
2020.11
诸多研究表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正在成为农村文化振兴的短板。因此,以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为切入点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多向度考察,探索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摆脱困境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05
2020.10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站在前人经验特别是教训垒砌的基石上,王安石变法没有做到的,我们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不应更不会再出现“后人复哀后人”的结果。
23
2020.09
基础设施弱,农产品难以对接更大的市场,那就用网络连接的“新农具”,弥补农田丰收与村民丰收之间的裂痕。从观光到新型养殖,从成立合作社到打造农产品加工厂,这些资源整合的新形式,正是耕耘在三湘四水间的“新农具”,也是农民们的“新丰收”。
10
2020.09
27
2020.08
加工企业一眼相中的“泰优553”,在种子推广部门与金健种业的无缝对接下,被种植户们撒进田野,等待着破土。从袁隆平院士研发出第一株杂交水稻开始,湖南便耕耘在粮食生产的领域,从田间到实验室,从加工车间到每个人的餐桌。
23
2020.08
至此,加上两年前获批的长沙、岳阳,湖南全省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4个,总数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例如,针对湘潭综试区的发展,方案提出要形成“跨境电商+农村电商”联动发展新模式,探索开展“跨境电商+红色旅游”融合业务,紧紧贴合了湘潭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14
2020.08
为了更好地拓展湖南热土上的理论视野,让实践与理论更紧密地结合,我们对话专家,用哲学与理论的目光,讲述湖南的发展故事,剖析湖南的时空纬度。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深耕乡村发展的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陆福兴,为我们细数休闲农业在湖南走出的点滴足迹。